張亞萍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第1節。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思維多依賴于具體直觀形象。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在生活中有了一些簡單圖形旋轉得到的精美圖案的生活經驗,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這兩種圖形的基本變換,對旋轉現象有了初步的認識,具有一定圖形變換思想,這些知識、經驗、能力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供了前提條件。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制作成復雜圖形的過程,并能清晰地描述該過程。
2.通過學習掌握旋轉的“三要素”,并能在方格紙上畫簡單圖形旋轉90°后的圖形。
3、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自主探究圖形旋轉的中心點、方向和角度,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后的圖形。
難點: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后的圖形。
措施: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優勢,給學生形象生動、具體直觀的感受,鼓勵學生用學具自己操作,體驗旋轉的過程,并通過學生獨學、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激發興趣。
1.多媒體展示風車轉動的情形,學生觀察風車的運動特點,并作簡單描述。
(1)圍繞一個固定點旋轉的。
(2)逆時針方向旋轉的。(與逆時針方向相反的是什么方向?)
學生胳膊演示轉動方向。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風車轉動,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漸入學習的佳境。而肢體語言的展示,讓學生的學習“動”“靜”結合,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觀察演示,探索新知。
1.說一說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并找出旋轉的中心點。
預設:鐘表、螺旋槳、風扇等的轉動是旋轉現象。
展示圖片,學生在白板上標出各自的旋轉中心。
【設計意圖】學生在熟悉的知識基礎上輕松地獲得新的知識體驗,感受成功的喜悅。
2.媒體播放簡單圖形旋轉制作成復雜圖形的過程。(3組基本圖形相同,而旋轉因素不同所形成的圖形)
師:看到這些精美的圖案,你能簡單地說一說它們是怎么設計出來的嗎?這些圖形在旋轉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小組合作交流,指名匯報。
【設計意圖】學生感受圖形變換的美,產生探索的欲望,真正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再觀察3組圖案的形成過程,你還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說出每組圖案的基本圖形都相同,但最終形成的圖案不同,激發學生對旋轉的進一步思考。
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相互說一說每組中的兩個圖案不同的原因。
匯報結果,總結三要素。
【設計意圖】突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教育理念。
4.展示四分之一圓旋轉形成圓的圖案。
學生仔細觀察圖案的特點,思考:圖形B可以看做圖形A繞點O順時針方向旋轉多少度得到?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同桌倆用手中的學具一邊操作一邊思考。
匯報結果,并驗證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親身體驗圖形形成過程,能更好地理解旋轉“三要素”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發現旋轉前后的位置變化,進而找到對應線段的夾角,突破角度判斷這一難關。
如果沒有剛才的演示過程,只是這樣一幅圖案,它還有其他的設計方法嗎?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鞏固練習,強化認知。
勇闖三關:
第一關:找中心點。
第二關:填一填。(考查學生對旋轉中心點、角度、方向的判定。)
第三關:畫一畫。(在方格紙上畫出圖形A變換后的圖形。)
學生獨立完成,點名匯報,并動手操作,演示驗證。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所畫圖形是否正確,培養學生嚴密的數學思維。
四、欣賞圖案,激發創造力。
1.視頻播放生活中的旋轉圖案,學生欣賞生活中的旋轉美。
【設計意圖】讓學生欣賞旋轉之美,感受旋轉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自己設計圖案的積極性。
2.作業:利用旋轉、平移的知識設計一幅圖案。
五、總結歸納,構建體系。
學生暢談收獲,總結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歸納總結,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強化學習效果。
【板書設計】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