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
摘 要: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利用分數和百分數的差別,用大量生動具體的實例引發學生對百分數的進一步思考和質疑,分數和百分數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百分數僅僅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不表示具體的數量。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這種數學中的倍數關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從生活中提取和抽象出來的,使學生真正掌握百分數的數學價值。
關鍵詞:分數;百分數;倍數關系
一、揭示研究百分數的必要性
百分數在工農業生產、科學技術及各種實驗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進行調查、分析比較時,經常要用到百分數,所以我們才有必要研究和學習百分數。這期間涉及百分數的意義,它看似容易理解,但在實際教學中百分數的意義并非教師想象的那樣能讓學生接受,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怎樣給學生講解清楚它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不妨我們做如下解釋。
二、探討問題,形成概念
(一)分數和百分數的差別
分數主要是表達出個體占總體的一個比例,區別于百分數,分數的分母是隨意的,多用于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習慣表達;分數有時候表示一個具體的數量,也可以表示一種關系,即兩個數的比:××吃了1/2塊蛋糕,××吃了這塊蛋糕的1/2;××喝了1/3瓶的水,××喝了這瓶水的1/3;而百分數,它的分母固定為一百,是形容部分占總體的一個比例,但因為百分數可以很方便地轉化為小數,也很容易相互之間比較大小(因為分母是相等的嘛),所以書面上即官方上表達個體占總體的比例時,在分數的基礎上又以100做基數,發明了百分數。
所以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數通常不寫成分數的形式,而采用符號“%”(叫做百分號)來表示:像90%、80%、75%、45%、100%、22%、117.5%等這樣的數就是百分數。
(二)探索百分數的倍數關系
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1)某校五年級的100名學生中有三好學生17人,問三好學生人數占五年級的百分之幾?(2)一個工人從一批產品中抽出100件,經過檢驗有49件合格,問這批產品中合格產品占產品總數的百分之幾?結合例1、例2,利用我們所學知識很容易解決像17%,49%應該注意它的讀法和寫法,寫的時候先寫數,再寫百分數;讀的時候先讀%再讀數。但是我們有時也會遇到這類問題:(3)你爸爸的年齡是36歲,你的年齡是12歲,爸爸的年齡是你的年齡的幾倍?學生很容易做出答案:36÷12=3(倍一般不作單位名稱)這個問題不難;試著再問:(4)爸爸的年齡是你年齡的百分之幾?學生思考后,仍然列出算式:36÷12=3=300%。那這里,怎么理解這個得數300%呢?它僅僅表示一種關系,這種關系首先要求教師對新舊知識融會貫通,結合3倍和300%倍,教師把這兩者的遷移、變通明確后,再循序漸進地建立“關系”的概念,切不可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需要慢慢滲透這種關系。“我和××是師生關系”“××和××是朋友關系”“你和××是母子關系”等,這種關系看得見嗎?摸得到嗎?學生回答:看不見,摸不到。教師需要解釋這種似乎離我們挺遙遠的,但實際上離我們又那么近的問題。這種數學中的倍數關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從生活中提取和抽象出來的。可以理解為:一堆煤,運走了50%,還有50%沒有卸;一盤水果,同學們吃了它的30%,還有70%沒有吃;花園里有盛開的鮮花,有40%是紅色的,有60%是黃色的;姚明投籃的命中率是46.8%;一件衣服的棉材料的含量是80%;一個班級的出勤率是90%等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生動具體的事例向學生講解,一點一點灌輸這種關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要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語言把百分數的意義講得透徹,講得靈活,因為生活需要數學的眼光去發現,數學的思維模式去始終貫穿于生活。教師在教給學生具體、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同時,更要大膽嘗試和引導,引導孩子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用一顆激情和火熱的心去迎接數學中的種種問題,克服數學中的困難;教給他們知識,帶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遨游,樂此不疲地投身于數學的研究與探討中,真正地理解并熱愛這門學科。“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
而分數和百分數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百分數僅僅表示一種關系,不表示具體的數量。如果我們通常講:一段繩子長29%米,這堆煤有70%噸,有70%個蘋果等都是錯誤的,在教給學生做選擇或判斷的時候,必須明確百分數是一種關系,它不能帶表示計量的單位名稱。如果這樣說是正確的:陸地的面積占地球表面積的21%,我國發射人造衛星的成功率是100%。在這里我想稍做一點解釋:語文中常提到倍數和分數。表示數目減少,一般用分數,表示數目增加,一般用倍數。可我們數學中,我認為有些區別,表示數目減少,也可以用分數,也可以用百分數。如:今天看節目的人數比昨天減少了1/5(20%),減少了——不包括單位“1”的量即昨天看節目的人數,意味著今天看節目的人數減少了,減少到單位“1”的量,即昨天看節目的人數的4/5(80%)。今天看節目的人數比昨天增加了100%,——增加了不包括單位(“1”)的量,昨天看節目的人數。如果改為:今天看節目的人數是昨天的200%,這意味著今天看節目的人數增加了,增加到單位“1”的量即昨天看節目的人數的200%,也就是今天看節目的人數是昨天的2倍。而這里的2倍恰恰就是200%倍,由上面的例子更容易得出結論: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百分數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三、淺談“1”的問題
1.如果另一個數是單位“1”,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實際就是求一個數占單位“1”的百分之幾,或幾分之幾。
2.生活中的百分數有時小于100%或等于100%,比如說:種子的發芽率,產品的合格率,班級的出勤率,小麥的出粉率,可能小于100%或等于100%;生活中的百分數有時大于100%,比如說:老師布置了10道題,小明完成了15道題,小明完成題目占布置題目的150%,就大于100%;小麥比去年增加20%,今年是去年的120%,大于100%;棉材料占衣服材料的80%,滌綸材料占衣服材料的20%,果汁的質量占總質量的100%。教師在解決這些問題要有意識地強調“1”的重要性和如何選擇“1”。
在百分數的認識中,學生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相轉化,百分數的簡單應用,運用方程解決簡單的百分數問題。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對于今后的百分數應用題有很大幫助,對以后涉及的利息、成數及折扣的問題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問題,體會數學價值這也是我們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權松愛.百分數的應用教學設計[J].數學教學與研究,2011(17).
[2]邱愛渠.感知、理解與應用:“百分數的應用(一)”之教學談[J].學園,2013(1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