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亞芳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熱點。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個樣。”可見,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
因此,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從“生活”入手,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努力實踐“學生為本,興趣為重,生活為實,實踐為主”的作文教學新理念,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生活處處皆作文”。
一、關注生活,營造良好的氛圍
作文課在我的課程表上一向是自由的。一次難忘的遠足拉練,一個偶然發生的小意外,一陣突如其來的暴雨……隨時隨地都可以是作文課。漸漸地,孩子們也適應了我的教學方式,并且相當期待。從一開始的“處心積慮”挖“陷阱”讓他們跳,到后來的心甘情愿幫著“挖坑”,爭先恐后往下跳。
(一)
一天早上,班主任告訴我,王××自己要求調到最后一排了。
走進教室,我故意問:“王××?為什么還不回座位?”
他很快站起來:“陸老師讓我坐在這里的!”“那么小的個子,坐后面能看見嗎?”
“我……和陸老師有約定的!”
“哦,什么秘密約定?”
孩子們一下就明白了我的意圖,一個個猜得可起勁了。
王××臉紅脖子粗,反駁、爭辯、沉默……
用孩子們的話說:“恭喜王××又一次成為了我們作文的主角!”
生動的語言描寫,逼真的神態描寫,細膩的心理活動,讓人忍俊不禁!
(二)
霧霾來了!室外活動一律取消!孩子們整天呆在教室,望霾興嘆。
學校的一系列活動也就圍繞霧霾展開。
于是,《霧霾來了》就成了我們的作文題。
孩子們有的寫霧霾的成因;有的寫霧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不便;有的寫自己看到的霧霾籠罩的景象;還有的反思了自己的行為……
關注身邊的事,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我的訓練目的達到了!
其實,無論是精心的捕捉還是特意的創設,只要能激發孩子表達的欲望,達到了習作的目的,就是成功。
二、走進生活,尋找和利用鮮活的資源
教材中有許多習作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一做到作文孩子們就唉聲嘆氣,不指導吧,言之無物;指導吧,千篇一律!
因此,我就在自己的作文教學中努力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引導他們去觀察、總結、提煉,從而讓他們感受到作文就在身邊,作文就是寫你我自己,作文其實并不難。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一)
早上,后勤處發下了報修單;練習上,重點是擬人手法的運用。
環顧教室,柜門關不上;抹布失去了原色;掃把成了光桿司令;椅子吱吱呀呀;課桌上花花綠綠……
孩子們一個個低下了頭。不多時,《教室里的悄悄話》《呻吟》《我的懺悔》……就新鮮出爐了!
柜子的苦惱,掃把的痛楚,課桌的憤怒,加上孩子們懊悔、羞愧,躍然紙上。
既有作文的訓練,又有道德的教育,事半而功倍!
(二)
走出教室,親近自然,融入社會,可以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寫作素材。小學階段的最后一次大型集體活動——春游錫惠公園,大家都很珍惜,人人參與。
錫山上,崎嶇不平的小路,犬牙交錯的石梯,趙××手腳并用;李××一馬當先;杜××不聲不響健步如飛……令人唏噓的阿炳墓,精致秀麗的寄暢園,碧波蕩漾的映山湖,處處留下了孩子們的身影?;貋淼拇蟀蜕?,大家余興未盡,興致勃勃地聊起來,嘰嘰喳喳好不熱鬧。
于是,《女漢子何楨》《登山》《山頂風光無限好》《友情》《二泉啊二泉》就放上了我的案頭。同一個活動,不同的選材,迥異的題目,各具特色的語言,讀來別有情趣。
三、觀察生活,錘煉和運用形象的語言
現在的孩子,更多的沉迷于網絡和快餐式文化,很少去讀經典的文學作品,更談不上去體悟語言文字的精妙。所以,他們往往會講得眉飛色舞,寫到紙上卻是蒼白寡淡。
為了寫好一個“笑”,我讓孩子們從動作、神態、聲音等不同角度去觀察、記錄,然后交流總結。經過觀察、交流、思考、對比、總結等一系列思維的碰撞,孩子們發現了他和她的笑是不同的,老和少的笑是不同的,發自內心的笑和苦笑也是不同的……當然了,“說”“走”等也是如此。
經過幾個反復的訓練,孩子們明白了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夠用準確的語言文字來描繪出每個人的不同個性特點;同時也明白了每個人、每件事、每處景物都可以成為作文的主角。
四、緊跟生活,轉變和更新評價的方式
形式多樣的評價是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有效途徑。我總是用孩子們喜歡的語言和方式,肯定進步,指出缺點?!懊让葒}”“贊一個”等新詞和不同的表情符號可是不錯的選擇。
把作文往投影儀上一放,聲情并茂地一讀,一字一句一標點地一改,效果就出來了。不日就可見到習作中標點的運用嫻熟了,語言更充滿靈氣了,段落結構也更精巧了!
把習作中的好詞佳句搜集起來,時不時拿出來“秀”一下,平時交流中,恰當地引用這些話,拉近了孩子們與作文的距離。
當然,把文字變成獎狀和鉛字,也是促進孩子們習作的最大動力。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边@是多么形象的詮釋!是啊,只要你我有慧眼、有慧心,生活處處皆作文!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