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培智學校的教育是直接面向社會的,是使學生達到能適應社會生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應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強調學習內容的實用性,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這三個性質。
語文課程是智力落后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他們融入社會、終身發展的基礎。過去,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多以傳授語文知識為主,強調學科知識的學習,忽視了提高學生實際生活能力的問題,忽視了培養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傾向。現在,我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注重差異性教學。
通過語文課程教師要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具備初步的是非觀念。我們的學生盡管有著不同的類型、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缺陷,但作為教育主體,我們更應強調后天的教育,注重“養”。這個“養”指的是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有一個從少到多、由薄到厚,逐步積累形成的過程。我們孩子的學習不是為升學或深造,他們學習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滿足與他人溝通和互動的愿望,為積極參與社區的活動積累經驗和積蓄能力,因此,我們要注意養成教育。
語文學科的教學不但要解決學生現在的問題,而且要著眼于將來,解決未來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的課堂,第一,要解決傳授知識的問題。第二,要形成能力,解決未來生活的問題,所以我們的課堂既要有語文知識的傳授,又要有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我們應如何組織我們的語文教學呢?
一、情景再現
智障學生的認識能力、記憶能力較差,而且思維直觀具體,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按順序說清楚一件事,語文教師除了運用貼近生活的校本教材外,還應將生活的場景以更真實本色的面貌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將教學的觸角更深入地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如教學《第一次洗衣服》一課時,雖然生活課上老師也讓學生操作過,但畢竟和文本不一樣,學生無法憑記憶把洗衣服的過程說出來。這時,老師就要把學生洗衣服的錄像播放出來,先一步一步分解,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動詞表達。接著連起來播放,觀看數遍后,學生不僅能順暢地敘述文本內容,更能借助不斷再現的情景介紹洗衣服的過程了。
二、動手操作
語文學科的社會性決定了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者,同時也是實踐者。我們在課堂上主動構建生活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的含義,而且加深了印象,為生活的實際運用打基礎。比如,教學《包餃子一課》,學完課文之后,老師應讓學生拿面、拿菜、拿肉餡,然后和班主任一起按照課文介紹一步步實際操作,邊做邊說,學生學得新鮮有趣,興致盎然。我覺得有了這樣的生活體驗,學生的收獲不僅是瞬間的感動,更是真切的生命體驗。
三、生活體驗
生活是教育的起點和終點,教育就是要為學生當下的社會生活服務,為學生未來的社會生活做好準備。尤其是我們智障學生,他們的抽象理解能力很欠缺,僅靠語文老師提供的圖片、課件的支持還不夠。學生認識和理解語言文字,常常離不開現實生活,離不開生活中的人和事。于是,我們要把語文教學置身于社會這一大課堂,醫院、郵局、菜場、超市、社區都要成為我們的教學場所。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加強生活體驗的過程,加強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學生通過更直接、更實際的活動,學習詞語、練習說話,教學效果更明顯。例如,《認識蔬菜》一課,在課堂內主要通過圖片認識各種蔬菜,知道它們的營養成分,知道哪些蔬菜可以生吃,哪些不可以,為什么?通過模仿句型說一句話。課堂內講解完之后,就要領著學生到超市的蔬菜區,認識各種在課堂內學習過的蔬菜。在超市內的教學,分成了三個層次任務:(1)分區參觀強化食品分類觀念;(2)通過對不同的蔬菜的提問和對話練習,強化學生對“蔬菜”概念的認識;(3)認識蔬菜、水產等分區指示牌。通過參觀超市,學生掌握了蔬菜的概念,以及能和其他產品區分開來,將課堂的知識轉換成具體的經驗,學習效果顯著。
四、多媒體教學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我們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借助色彩鮮明、生動直觀的形象,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比如,教學象形字“火”,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中火的錄像,然后再根據漢字象形原理,演變成漢字“火”,之后再配以形象的兒歌。
五、游戲活動
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對智力落后學生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用游戲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只有對學生的刺激達到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后,再學習抽象的知識時,學生的頭腦中才會形成表象,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對于智力落后的學生而言,參與過程比獲得結果更為重要,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參與情況,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積極引導他們思考、傾聽、表達,養成良好習慣,掌握學習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巧,使他們有快樂的成功體驗,增強自信,逐步提高語文應用能力。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