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麗
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然而,在復習《中國的地形》這一節內容時,大家普遍認為內容繁多,特別是各種地形區的分布,容易混淆,而地形是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基石。
在復習時,首先應該理清兩個基本概念,掌握兩個基本特征。地形、地勢是學生必須理解的基本概念。其中地形是指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基本地形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掌握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布是學習地形的基礎,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是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總的趨勢。我國基本的地勢特征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其次,要把握主要地形區的分布。最后還要理解我國地形、地勢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讓地形地勢特征的影響“余音繞梁”。
為了更好地掌握地形分布,提高空間概念,可采取以下四步復習策略。
一、咬定“山脈”不放松
1.連線成串,構建山脈系列
山脈是指朝著一定方向延伸的山地的統稱,故可以根據走向,對我國主要的山脈分類記憶。我國的山脈走向主要有:東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東西走向、弧形山脈,把主要山脈歸到相應的類上,同時把自然延伸并互為首尾的山脈看成一列,即可得到一種系列,所以本課可以按照山脈畫出流程圖。
2.歌訣記憶,化解記憶難度
按照走向可以設計歌訣:“東西走向有三橫,天陰昆秦及南嶺。東北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臺灣山脈分布東,長白武夷夾當中。橫斷山脈南北向,祁連爾泰西北沖;弧形山脈氣勢雄,喜馬拉雅山似臥龍。”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就能把握我國主要山脈的位置了。
二、基礎源在“地形”中
中國主要地形區包括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等,這是主干內容,必須記牢記準。主要依據中國地形圖,掌握各種地形分布情況。
1.連線成“網”,網格記憶主要地形區
山脈是構成地形區的“骨架”,山脈縱橫交織把我國地表分隔成若干地形區,對地形區的把握離不開對山脈分布的掌握。
2.填圖練習,將地形記憶進行到底
引導學生充分使用地形填充圖,讓學生自主閉書先填出主要山脈,然后再按照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順序填寫,讓地形分布扎根于腦海中。
3.求同存異,分析地表特征
通過深入比較地形區地理事物,求同存異,深化拓展;總體上來看,我國主要地形區的東西差異明顯,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東部主要是丘陵、平原。從同種地形區來說,差異也很明顯。
四大高原:都分布在西部地區,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遠看是山,近看是川”;云貴高原廣布喀斯特地貌“地無三里平”;內蒙古高原最平坦,一馬平川;黃土高原黃土覆蓋,千溝萬壑,水土流失嚴重。
四大盆地:都分布在西部地區,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都具有“沙漠、戈壁廣”,而前兩者又都具有“邊緣有綠洲”的特點;四川盆地則位于濕潤地區,是我國主要農業區。
三大平原:均位于東部地區,自北向南熱量遞減,海拔漸低。東北平原多面積最大,黑土肥沃;華北平原多黃土,地勢平坦、開闊完整;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有“魚米之鄉”之稱。
不同地形之間的差距明顯,同一地形區內部差異也很明顯,教師要提供特征鮮明的景觀圖,讓學生理解同一種地形區內的特征的差異。
三、運用圖表認識兩“特征”
1.借用餅狀圖理解我國地形特征
展示“各類地形面積占全國土地面積的比例扇形圖”,可以看出我國“山地高原面積廣大,平原面積較少”。通常,我們把山地、丘陵,連同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山地占33%,加上丘陵、崎嶇的高原,山區的面積有2/3,據此可以得出我國地形特征是“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結論。
2.利用地形剖面圖說明地勢變化
提供“我國沿32°N地形剖面圖”“我國沿36°N地形剖面圖”,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中國地形圖進行分析,強化對地勢特征的認識——“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四、分析影響,“余音繞梁”
1.結合地勢的特征,分析地勢特點對氣候、河流的影響
地勢西高東低,有利于海洋的濕潤空氣進入;階梯分布又使降水較集中于迎風(夏季風)的階梯地段。如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第二階梯的邊緣山脈等;第一階梯因地勢高而形成獨特的、高寒的高原氣候;西高東低導致我國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東,而階梯分布又有利于豐富水力資源的形成與集中。
2.結合地形特征,分析地形特征對生產活動的影響
山區面積廣大,有利于我國農業多種經營,有利于發展旅游、采礦。但山區交通不便,基礎設施難度較大。地形多樣,我國的農業部門齊全,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平穩。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體會不深,困惑頗多,請各位專家斧正并指點迷津!也懇請其他老師參與討論并指正!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