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
摘要: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然而隨之而來的生態建設相關問題也日益嚴重,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此,習主席領導下的黨中央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一些決策。這項決策是從現階段我國基本國情以及國內國際形勢出發,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而制定的。本文首先指出生態文明的定義和范圍,隨后分析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之處,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對建設民族地區生態文明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民族地區;生態文明;環境
眾所周知,社會在不斷進步,所以對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人們不能夠僅僅只滿足于吃飽喝足的生活,要更加的追求深層次的東西,所以有了物質、精神、政治以及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生態文明也是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最后經由廣大的群眾發展壯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們國家一直以來奉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我國進行相關建設特色之路的愈發成熟,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一旦社會文明建設缺少了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內容,也就是說一旦沒有相關生態的治理和其文明的建設,我們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文明建設都會黯然失色。而一旦做好了這一塊的工作,也會有很大的收益,整個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會從源頭上被帶動、促進。一方面這是由于我們國家特殊的地理環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不同地區人們特殊的文化和生產方式。
一、生態文明的界定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反思工業文明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的基本上,以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核心價值理解來發展的社會成果。他的要旨在于從解決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能夠使得人類文明的發展更上一個新的高度。簡而言之,生態文明的發展對于人類思維、生活方式方法的影響是深刻的,人類必須意識到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的影響。因此我國專門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制度來保護自然資源環境,以此來推動生態文明健康有序的發展。生態文明的建設分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和生態制度四個方面。生態文明是人類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的成果,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遵循人、自然、社會的發展規律。
二、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主要原因如下所示:
(1)民族地區處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前沿陣地,地位極其重要:
(2)生態文明建設是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更好的發展經濟;
(3)生態文明建設對于維護民族地區能源安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4)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很好的維護民族地區能源安全
針對這些原因,在本次論文的敘述中針對第一點進行討論:
比較明顯的是,我國少數民族所處的地域占國土總面積的64%左右,且大部分都在邊疆或接近邊疆地區。從地理環境上看,如新疆、西藏地區處于我國偏遠之處,更是的少數民族集中地區,是長江、黃河等河流的發源地。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一直是個難題,也直接與我國江水以及河流治理有著密切聯系,因而,其生態環境的好與壞,將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整體的國家水資源的優、劣情況。此外,云貴高原也是少數民族的集居地,當地自然資源充足,地理條件優越;然而,當地政府對水土的管理方面卻不完善,經常出現流失、環境惡化等情況。而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地區相對貧窮,雖然處于熱帶位置和干旱性區域,但其本身固有的資源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與利用。因而,以上這些地域和少數民族集居地都是國家、當地政府急迫需要治理,生態文明必要建立的首要地區。
三、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弊端
(1)生態環境意識薄弱,經濟社會快遞的發展,人類在金錢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極大的影響了社會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再者,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過多,導致資源缺乏不夠用,雖然制定了計劃生育政策,但是還是必須從根本上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
(2)生態環境的污染,自從進入工業革命以后,大中小型的企業開始大規模建設,如工業、化工等排除的污水、有毒氣體嚴重的破壞了自然環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嚴重的影響了人類健康。各種自然災害也隨之出現,如植被退化、缺乏水資源、大氣污染等,甚至于人們盲目開墾,導致植被大面積破壞,最終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環境。
(3)因環境位置所限,水、電、冷熱氣等能源消耗嚴重:
(4)法律法規欠缺,在吳國,針對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少之甚少,甚至于對于已經頒布的法規執行力度不夠不到位,從而導致出現了污染現象而無法可依,對于涉事企業也沒法行使法律權利。再加上管理部門的監督體制不完善,直接影響到了自然環境的相關保護措施。
民族地區大多處于惡劣、高熱地區或偏遠、極寒地帶,發展至今,雖然生活條件和環境有所改善,但民眾意識、教育水平都遵從傳統生活習慣,大多思想都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再加上歷史的戰亂、天災人禍、惡劣的氣候環境各種因素,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甚至還比不上一些中西部城市。此外,改革開放后,國家雖然提倡發展全民經濟與教育,然而鞭長莫及,對這些地區的保護、開發和投資建設遠遠不夠,因而,某些地區仍然會出現水土流失、沙漠化,自然災害頻發現象。由此可見,當無法實現生態保護,達到文明思想和思維改觀,那么小則妨礙當地政府及所有群眾的共同利益,長遠看來,有害無利,大則牽涉到周邊環境、其他地區以及全國性的問題,因而,總體上看而言,少數民族地區要改善的是以下幾點:減少水土流失,增進能源,保護森林草原、注意環保衛生等問題。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措施
(1)樹立生態價值觀,提高生態保護意識
必須從小打造生態價值觀,提升國家素質教育的同時,不能丟失生態環境的教育,要讓中小學生從小就有尊敬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讓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根深蒂固。
(2)發展再生資源,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利用可再生資源,來發展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循環經濟旨在利用傳統的資源循環發展,將生態資源循環利用,從而達到節約的效果。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必須高效利用資源,不能浪費,將可資源資源的價值全部發揮,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循環利用,有效的做好各個資源之間的銜接,避免浪費現象;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我們必須做過在循環經濟的同時還必須做好環境的保護,不讓污染物排出影響到生態環境。
(3)加大資金投入
建立自然保護區資金項目,在市場經濟體制多元化中,必須不斷的投入資金,來保護生態文明,以此來加大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同時也得到人類的密切關注。
(4)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國環保的相關法律法規至今還是盲區,沒有明確表明破壞自然環境的危害性。這一方面急需國家相關部門去補充,對于不合理的已經過時的法規要重新修正。為了經濟的發展,很多企業利用法律盲區破壞了生態環境,相關執法部門有心無力去制裁這一行為。因此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的制定是必須而且是不可等待的。尤其是在西部,必須根據當地生態環境承受能力來制定相關的法律以此來保護少數民族的傳統生態。
要把當地民生經濟、民生生活的集體利益放在首位考慮,提倡人性化、科學化、合理公平化的政策,適當開發當地的礦業、森林、土地等資源,在發展過程注意保護好原有資源,不過度、不泛濫、不無節制,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良好關系;國家要發揮到積極的引導與監督作用,不能像往年一樣坐視不理,必須監督當地政府將各項生態建設政策的運用、具體發展、如何落實等問題做到位,同時制定相關保護條例,防止工程資金被調包、或轉移的情況,具體要落實到當地工程的開發上;堅持宣傳、推廣社會環保意識,不可倦怠,做長期性的維護和戰斗準備,可以適當將這種教育運用到小學、中學和各類高校中去,讓全民得知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它將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帶來效益,以及小至個人息息相關的福祉。其次,完善當地政府的內管架構,調整領導人員,引進專業人才、加大力度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形成鞏固、安全、戰略方案完善的“硬性”保護體制。重點關心、扶助民族生態發展不迅速、脆弱區的地區。落實資金的流轉與齊全配套,研究項目工程不受影響和拖延。
五、結語
建設生態文明是與全體國民都息息相關的,也是維持國家和社會的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在國際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它不但標示著我國的文明修養、國民素質在不斷的進步,同樣也與經濟發展掛鉤,在國際社會而言,生態文明的落實,標志著人類思想觀量質化的飛躍,這是一個重要的措施,也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展。此外,提倡環保意識,是鞏固政治管理,考驗國家制度的重要試題,其次,發展生態文明,會很好的帶動產業鏈的成長空間,推動農業、新型工業、金融行業、旅游行業、智能科技等行業效益的增長,同時還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建設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燦爛而又文明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