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強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 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作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們必將義無反顧地擔負起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創新人才的神圣使命,努力打造充滿思維活力的歷史課堂。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思維能力;培養提高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而思維能力是諸多能力的核心,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 “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 ”因此,啟發思維并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把握教材,重視導言和結論,把握重點難點知識
新編教材的序言或導言 , 一般都把章節的時代背景、重點內容,歷史發展的大體進程和結果,主要規律提示出來。教師指導學生預習和閱讀,深刻領會和把握。教材的結尾,一般都有小結,如“太平天國的失敗”,對太平天國的性質,失敗原因,歷史功勛作了概括而扼要的總結。教師應幫助學生就以上幾個問題聯系前面所學知識,一一仔細領會其結論:如分析失敗原因應首先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一次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革命斗爭的目的地不明確,大多是為了生活,希望提高自己的現狀,革命成功之后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就不去奮斗,隨之而來是滋生了貪圖享受、腐化墮落,農民階級革命不徹底。這種所謂新的生產關系也不可能代替原來的封建生產關系,這就決定了農民起義不可能最終勝利。農民自身的缺點自私,第二步引導學生分析它的性質,這次農民起義是幾千年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讓學生回憶對比,認識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比過去的農民起義口號有哪些發展提高。第三,啟發學生總結學過此章后應吸取總結哪些經驗教訓?得到了哪些啟示?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概括教材的結論部分要前后聯系,首尾照應,條分縷析,才能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二、 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
歷史人物還是歷史事件,都具有多重性、復雜性。在歷史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正確指導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中培養學生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非觀。比如,在講述隋朝大運河時,我在課堂上進行拓展,讓學生分析大運河與隋朝滅亡的關系。我首先引入兩首詩,一首是胡曾的《汴河》“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重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一首是皮日休《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從這兩首詩,學生分析出,胡曾認為隋朝滅亡是由于大運河的開鑿,顯然夸大了開運河對隋亡的影響,皮日休既肯定開運河的功績,也指出巡游江都的腐敗,比較全面,比較中肯。從而引導學生從更深的層次去分析評價。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更是多元化,我認為,評價一個人物,首先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其次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第三,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第四,要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或活動對其做出應有的評價。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
三、尊重主體
杜勃羅留波夫(俄國民主主義者)曾這樣批評教師越俎代庖的行為:“教師如果把科學的材料嚼得這樣細,使學生無須咀嚼,只要把教師所講的吞下去就行了。這樣,從學生中可能培養出懂知識的猿猴,而絕不是能獨立思考的人。”因此,要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多給學生一點思維的主動權,給學生創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疑問的機會。教師更不能在教學中有意壓制學生的獨立思考,不講教學民主,那樣就從根本上剝奪了學生獨立思維的權利。相反地,只有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成為課堂思維活動的真正主人。
四、適時適度
培養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此只有當學生出現“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意、達其辭”的最佳時機,對此教師要準確地把握好。此外,啟發思維的難度要適中、量度要適宜,要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
五、因材施教
教師培養思維能力,應注意每個學生(或每類學生)的差異性,因為他們的個性特征、知識結構、思維類型等各不相同,必須因人而導(因類而異)。另外,還應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師應循其“序”而引導。
六、反饋強化
教學中啟發學生思維時,教師要注意接受學生發出的反饋信息,并及時地作出相應的控制調節。這就要求都在課堂上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和發問,及時準確地捕獲反饋信息。對于學生的回答和發問,教師應及時作出評價,以強化學生思維操作,充分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贊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教師恰如其分的批評或否定,會使學生及時改正思維過程中的錯誤。
七、縱橫聯系
為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打開思路,學會全面地觀察問題,抓住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問題,進而把握其本質,教學中需注意縱橫聯系。這有兩種辦法,一是以一國歷史為線索、以時間為綱的縱向聯系。二是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縱橫聯系,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訓練了其思維的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