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
摘要:就整個課程建設來說,普通高中課程是一個擁有較強整體性的工程。在高中課程建設階段,課程設計人員不能在已經存在的課程上面進行累加,而應通過對教育教學評價,對課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設計。為提高高中課程建設的特色性,現階段我國高中課程建設主要通過自身的設想進行課程的改善,通過在創設階段對課程內容的不斷創新,提高高中課程的評價優化,實現高中課程建設預期的目標。
關鍵詞:普通高中;教育學設想;課程建設
一、明確普通高中課程教學宗旨
當前階段,我國一部分擁有先進教育思想的普通高中院校的校長根據當前的教育形式,明確了自身定義的課程教育形式對于普通高中課程教學的重要影響。因此他們通過自覺地回溯學校的發展歷史分析社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需求,尤其是對自己生源狀況的把握和師資水平的診斷等,來廓清自己要辦什么樣的教育。即課程目標的制訂首先考慮學生的需求,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遵循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原則,追求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緊密聯系,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滿足學生理智情感審美道德生活的需要,以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健康審美情趣生活方式的養成。
二、實現普通高中課程建設特色
可以說,普通高中通過建構自己的課程,讓普通高中課程建設擁有特色是創辦適合學生的未來教育模式是必然選擇,但擁有特色的課程建設并不是信馬由韁的標新立異,而是根據教師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進行定義的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服務服從于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價值定位。從實際操作上看,建構自己的課程,能夠讓普通高中課程建設擁有特色則需要立足于學校發展的實際,并且著眼于學生發展的需求,準確定位各類課程的價值功能,充分調動師生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以提高高中教師的工作效率。制訂規范的課程建設規則就某門具體的課程建設而言,有的學校已摸索出成功的有效性操作流程,即申報課程一制訂課程綱要——設計課程研發方案——實施課程——反思與改進課程此流程就有利于提升課程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加強普通高中課程內容創新
一般來說,普通高中課程建設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以及綜合能力。因此,課程創設人員在進行課程改革的同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選擇,同時應加強對授課教師的了解,創設出新型高效的教學模式。
倘若教學不能隨課程改革而改革的話,那么再好的課程設置都會變成“聾子的耳朵”——擺設而已。從現實層面上看,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不僅有課程建設的羈絆,而且有“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形態固化的障礙而這種固化的教學形態則會讓任何課程改革淺嘗輒止止步不前。可以說,學校只有創新自己的教學,才能讓普通高中課程建設真正“落地生根”。
幸運的是,許多學校在建構自己課程的同時,已加強了各種教學模式的創新工作。蘇州市第十中學在建構自己的詩性課程時,就創建了閃爍道德光彩的審美課堂這種審美課堂遵循詩性教育的三個特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把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讓“教師在一種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狀態下上課,學生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狀態,進入了‘化境去探求知識發現真理”。
四、完善普通高中課程評價體系
人作為一種“求價”的存在,做事常常要問此事是否值得。對于普通高中課程建設來說也是如此。存在部分設計人員在面對課程傳射階段時的思維較為狹隘,認為只要國家高考的形式不進行改善,則自己創設普通高中課程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自己的教學優化,自己的評價等都是理論的空談,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其教育教學行為就是高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樣考,就怎么教,讓學生考上大學才是硬道理實事求是地講,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這種現實的教育考量也無可厚非。確切地說,讓學生考上大學并沒有錯,其錯就在于將普通高中課程建設與高考完全對立起來,沒有看到普通高中課程建設恰恰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高考。這其中的奧秘在于優化自己的評價,讓普通高中課程建設在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發展的同時,提高高考升學率,正所謂“不為高考,但贏得高考”。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已經存在數量較多的普通高中院校進行高中課程的改革與創設。并且在創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問題,解決問題,為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的創設提供了珍貴的豐富的改革經驗,同時大部分課程得到了社會人士以及學生家長的認可。對于大部分高中課程改革起步階段的學校,應參考已經較為成熟的改革措施,同時課程創設人員應加強與課程教師以及院校學生的交流。只有課程創設人員能夠找到正確的創設方向,才能保證普通高中課程能夠成功的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