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清
摘要:文章先分別從地理及歷史角度分析全國范圍內洛陽鏟可能產生的區域,而后對兩組結果進行交叉匯總,最后得出洛陽最為適宜產生洛陽鏟的結果。再通過對洛陽的歷史及地理環境進行敘述,補充說明洛陽鏟產生于洛陽的地理因素與歷史因素。目的在于探明洛陽鏟產生的背景,呼吁大家加強對洛陽歷史文化的重視。
關鍵詞:洛陽;洛陽鏟;土壤狀況;古都;墓葬
前言
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探鏟,俗稱“洛陽鏟”,是一種以原產地命名的專用考古工具,也是中國考古最有本土色彩和傳奇特質的工具。據現有資料,大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后作為一種純粹的工具,現代意義上的探鏟在洛陽地區率先出現,并因其產地被稱之為“洛陽鏟”。洛陽鏟發明伊始,直接目的便是為了盜墓,和田野考古并沒有必然的聯系。雖然此時適逢考古學剛剛開始在中國傳播,但很可惜,在這個時期并沒有和洛陽鏟發生直接和緊密的交匯,依舊是按照自己的軌跡行進,在此之后才逐漸納入考古學的視野,最終成為考古利器。洛陽鏟的誕生,有其模糊的歷史淵源和清晰的時代背景,它或許是某個“聰明人”的偶然發明或改進,更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產物,而新中國考古事業的大發展也為其帶來了“脫胎換骨”的新生。然而,探究洛陽鏟何故產生于洛陽這方土地,而沒有產生于中國大地的其他地區,這就要從洛陽和其他地區的地理及歷史背景來說了。
洛陽鏟產生區域篩選
森林土壤與耕作土壤皆有發明洛陽鏟的可能性。森林土壤中褐土最宜,所包含的地區為河南省與北京市,呈由西向東橫向分布,主要為中原地區。耕作土壤中潮土與塿土最宜,所包含的地區為河南省、山東省與陜西省,亦呈由西向東橫向分布,主要為中原地區。其余存疑的地區為甘肅省、天津市、山西省、山東省、云南省、河北省與內蒙古。
把森林土壤中適宜地區與耕作土壤中適宜地區相合并可知,從地理因素來看,有條件發明洛陽鏟的地區便是河南省、北京市與陜西省。其中,河南省兼具森林土壤與耕作土壤,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是傳統的農業大省,是洛陽鏟發明的最佳地域。河南省地處黃河以南,呈西高東低地勢,北、西、南三面千里太行山脈、伏牛山脈、桐柏山脈、大別山脈沿省界呈半環形分布;中、東部為黃淮海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洛陽、鄭州、開封、安陽等大小城市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七大古都建都時間較長,都在某一時期有著較為輝煌的文化與經濟成就,有著豐富的歷史遺存,都有可能成為孕育洛陽鏟的一方土壤。南京、杭州建都起始時間較晚,且建都延續時間短,政局動蕩,政權更替頻繁,統治階級并無厚葬傳統,現考古發掘證明,遺跡多呈分散狀,并不密集。洛陽鏟產生于此的可能性不大;北京建都起始時間晚,朝代更替少,中央集權高度集中,政權穩定,墓葬等保護嚴密。洛陽鏟產生于此的可能性不大;安陽建都延續時間較短且整體偏早,輝煌年代過早,之后多數政權規模雜小,整體經濟文化欠發達。大型遺跡較少,且集中于商代。洛陽鏟產生于此的可能性不大;開封建都歷史雖久,但重要政權較少。洛陽鏟有一定可能產生于此;西安、洛陽建都起始時間早,建都延續時間長,整體歷史較為輝煌。洛陽鏟有可能產生于此。
從地理因素分析可知河南省、北京市與陜西省的土壤狀況較為適宜洛陽鏟的使用,從歷史狀況分析可知洛陽鏟更有可能產生于開封、西安與洛陽。綜合地理與歷史因素,開封、西安與洛陽產生洛陽鏟的可能性更大。
古代開封地區黃河泛濫嚴重,開封近地表地層呈“遺跡—黃河泥沙—遺跡—黃河泥沙”狀堆積。早先的遺跡深埋于泥沙之下,且政權多建立在一政權原址上,無可能挖開前朝遺跡。
西安與洛陽歷史情況相似,地理條件也都較為符合洛陽鏟使用。但仔細分析兩地墓葬文化風氣來看,洛陽邙山自古以來都是眾人所追求的身后之地,邙山等地之上的墓葬多如牛毛、數不勝數。除了帝王陵墓之外,洛陽還擁有了眾多的貴族和名人墓葬,與皇家墓葬形成了眾星捧月之勢。西安多是統治階級陵墓,規制嚴格,不好盜掘。從這方面看來,洛陽較西安更為適合洛陽鏟產生。
洛陽的地理及歷史背景
洛陽市地處九州腹地,東經112°16'—112°37',北緯34°32'—34°45',位于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交界帶,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游南北兩岸。洛陽市位于暖溫帶地帶,全年四季分明,熱量、降水量隨時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點。
按地域分布,洛陽土壤資源被劃分為以棕壤為主的西南部中山區,以褐土粗骨土為主的西南部低山區,以褐土紅粘土為主的北部黃土丘陵區,以潮土為主的伊洛河平原區。洛陽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決定了洛陽等北方土地的土壤較為干燥,易于發掘。
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河洛大地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黃河中游兩岸及伊、洛、瀍、澗等河流的臺地上,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新中國成立后在洛陽一帶發現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便是當時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
洛陽先后有13個王朝建都于此,作為都城的時間合計在一千年以上。六代二十四帝長眠于此,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特別是洛陽市北部的北邙山一帶,更是作為歷代皇家墓葬的“首善之區”,不僅是中國面積較大的陵墓群,同時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洛陽在歷史上久為都城,戰略地位重要,遭受的戰亂比較多,歷代的移民也比較多,邙山及洛陽城畿的一些地區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義冢”區。葬在其中的有當地的居民、外來的移民、外來的商人以及行徒,甚至還有國外的留學生、僧人等,可以說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洛陽地區墓葬眾多使得歷代盜墓之風盛行,導致這里的墓葬出現“十室九空”的現象,曹丕曾感慨說:“自古至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室之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金匣玉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洛陽鏟出現并不斷改進發展。
結語
悠悠河洛水,綿綿洛陽情。洛陽鏟正以它獨特的一面向人們展示著洛陽經久不衰的魅力。洛陽鏟現已成為市級非遺,若我們加大對文化遺產及其背后歷史文明的關注,這些歷史遺珠的光彩將會更加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