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超
摘要: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化既可以將分散的土地資源集中起來,實現規模化生產,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又可以將農民手中的土地資源變成資本流動起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渠道。但是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事關農民利益的問題。本文針對目前我國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現狀,探析農民利益受損的表現,找出農民利益受損的原因,提出保障農民權益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化;農民利益
土地一直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焦點,土地使用權市場化更是當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一種有效形式,不僅可以將分散的土地資源集中起來,實現規模化生產,又可以將農民手中的土地資源變成資本流動起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渠道。但在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實際操作中,卻經常出現農民利益受損的現狀。
一、農民利益受損的表現
(一)經濟利益受損
在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過程中,農民的經濟利益一般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轉包、轉讓、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獲得土地收益,另一方面是征地、土地流轉獲得的補償金。但在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實際操作中,由于土地流轉市場機制的不健全,農民關于土地流轉沒有相應的渠道,流轉價格信息也不了解,往往依靠地方政府、村組織,使得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其利益收入只占很少的份額。同時在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過程中,土地的補償機制也不完善,其補償的標準低、分配不公平等缺陷,使得農民很難獲得相應的收益,嚴重侵害了農民的經濟權益。
(二)政治權益受損
在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過程中,農民的政治權益主要包括知情權、自主權、參與權等。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農民對于自己所承包的土地,有權自主決定是否流轉、流轉給何人以及以何種方式流轉的權力。但是在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實際操作中,政府和村委會往往成為了土地流轉的實際操作者,一些地方政府或村委會在利益的驅使下,不讓農民真正的參與到土地流轉中來,而是在農民不知情或者不同意的情況下,采取強制性的手段進行土地流轉,對于土地流轉的實際價格、獲得的利益、流轉的用途等也不向村民公開,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政治權益。
(三)其他利益受損
目前在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農民依然受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把土地作為自己最基本的生存生活保障,視為自己利益的主要來源。當前我國的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著文化素質低下,缺乏勞動技能的困境,土地一旦流轉出去,重新選擇就業的機會相當困難,同時目前我國農村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可以說土地承擔著農民就業、養老、醫療、生存的重任,一旦農民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著這些權益的喪失。
二、農民利益受損的原因
(一)產權不清晰,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利益主體被虛化
在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過程中,產權清晰可謂是土地流轉的基本保證,但是現實生活中,因農村土地產權關系不清晰使土地流轉的利益主體被虛化的現象層出不窮。我國法律規定農村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但對于農民集體這一民事主體卻沒有提出明確的界限,產權主體的不清晰會造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虛設,其結果必然是損害了土地承包者——農民的利益。其次對于農村土地怎樣流轉、如何流轉、利益如何劃分等方面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往往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或集體組織,使得農民失去土地流轉的自主權、話語權。
(二)缺乏中介服務組織和信息溝通平臺
在土地流轉的實際操作中,缺乏中介服務組織和信息溝通平臺是農民利益受損的原因之一。首先,由于農民知識水平比較低,對于土地流轉的各種政策、法律法規、價格收益等信息缺乏了解,土地流轉往往局限在一個村或一個鎮,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土地流轉的速度、規模和效益。其次,由于缺乏中介服務組織作為賣方與需方的橋梁,往往導致想租的租不到,想轉的轉不出去的困窘。最后,通過中介服務組織和信息溝通平臺,可以讓農民對土地流轉有一個合理的認識,同時增加土地流轉的透明度,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三)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
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是制約土地使用權市場化、農民利益受損的現實原因。古往今來,農民把土地作為自己最基本的生存生活保障,作為自己利益的主要來源,但由于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著文化素質低下,缺乏勞動技能的困境,土地一旦流轉出去,農民重新選擇就業的機會相當困難,同時目前我國農村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可以說土地承擔著農民就業、養老、醫療、生存的重任,大多數農民對土地流轉存在著后顧之憂,寧愿撂荒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轉出去,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土地流轉。
(四)社會監管機制不完善
當前在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中,農民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大部分原因在于社會監管機制的不完善與社會監管機制的缺失。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農民對于自己所承包的土地,有權自主決定是否流轉、流轉給何人以及以何種方式流轉的權力,但在土地流轉的實際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或村委會本應作為農民土地流轉的引導者,卻在利益的驅使下成為主導者,不讓農民真正的參與到土地流轉中來,甚至在農民不知情或者不同意的情況下,采取強制性的手段進行土地流轉,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損害了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
三、保護農民利益的對策
(一)健全有關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法律法規,明確產權關系
土地使用權市場化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要想使土地有效、高速運轉,健全有關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法律法規,明確產權關系成為重中之重。首先,我國法律法規應明確規定土地產權的問題,規定了農民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那么對于這個集體就要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將土地產權真正落實到某一級的集體組織。其次我國法律應明確界定農民在承包經營土地時擁有的權力與義務,保障農民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不動搖,保證農民對所承包土地依法享有的使用權、收益權和流轉權,以解決某些地方政府與集體組織采取強制性的手段進行土地流轉,以獲取利潤或者政績的問題,讓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法律的保障,真正確保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
(二)搭建中介服務組織和信息溝通平臺
在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過程中應該搭建中介服務組織和信息溝通平臺,對農民土地進行合理的評估,對土地流轉市場進行跟進分析并對所有交易信息、交易程序和收費標準等進行公開披露,增加透明度,從而維護農民利益。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低效率、低水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流通。在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建立一個獨立于農戶與集體的中介服務機構,可以將想要土地流轉的賣方與買方集中起來,由中介統一負責土地流轉的相關程序,既可以提高土地流轉的速度與規模,又可以保障農戶的合法權益、解決農戶由于自身知識水平和法律水平不高,被騙的后顧之憂。除了搭建中介服務組織外,還需要構建信息溝通平臺,通過登記收集可流轉的土地、價位以及最新的國家政策和專家預測等信息,及時對外公布,讓農民接觸更多有關土地流轉的信息,解決農民疑問的同時,增加農民對土地流轉的了解。
(三)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目前,農村土地承擔著農民就業、養老、醫療、生存等重任,要想使農村土地流轉順利進行、讓農民沒有后顧之憂,必須不斷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首先,不斷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的最低生活得到保障。土地作為農民生存的保障,土地流轉出去意味著其生存和發展的最后屏障的失去,要想解決農民這一后顧之憂,就必須不斷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老有所依,弱化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切實維護好他們的權益。其次,建立與完善農民就業保障制度,拓寬農民就業渠道。我國農民大多數文化水平比較低、缺乏職業技能,主要從事體力勞動,一旦將土地流轉出去,就面臨著失業的危險。因此國家應該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鼓勵其自主創業或對其進行勞動培訓,讓失地農民能夠再就業,促使農民自覺加入土地流轉的隊伍中去。
(四)完善社會監督機制
為了保護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合法權益,防止地方政府或村委會利用職權蒙騙農民、掠奪農民的土地經營權或者隨意的改變土地用途的現象的發生,必須加強完善監督機制。首先,要嚴格規范地方政府和村委會的行為。地方政府與村委會要在農村土地流轉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應該適時的對農民的土地流轉進行引導、協調。對于因某種利益原因而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監管機構應該發揮其監管的作用對其進行制止和嚴懲。其次,完善農民申訴渠道,讓農民有苦可訴、有冤可申。對于土地流轉中出現的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僅僅依靠監督機構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的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能力,增強農民的維權意識。只有在監督機構與農民自己維權這雙管齊下的兩種手段配合下,才能真正達到維護農民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利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邱曉霞.論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權益的保護[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5).
[2]王進.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利益保障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2009,(10).
[3]蘭世惠. 農村集體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保護探析[J].農業經濟,2013,(8).
[4]劉權政. 基于農民經濟利益視覺下農村土地流轉的途徑探索[J].生產力研究,2010,(8).
[5]沈茂英.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戶權益保障研究——以成都統籌試驗區為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5).
[6]胡麗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化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