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蕾
摘要:本文首先對社會保險基金籌集的三種模式進行了概念的分析和相關特點的闡述,隨后從優缺點兩方面剖析對比各模式之間的差異,并分別舉出對應的代表典型國家進行介紹,以具體的實際例子來進一步分析各種模式。
關鍵詞:現收現付;完全積累;部分積累;典型代表
一、 現收現付模式
現收現付模式是用同一時期的所有在職者的繳費支付給其給付對象的財務模式。即代際轉移的財務模式。其主要特點是以支定收,即給付金的多少決定在職者的繳費率。若給付對象多,繳費少,則費率高;反之,則費率低。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首先,不受利率影響,即不存在通貨膨脹,因為基金的積累少,可以保持短期平衡并能依據每年的經濟發展狀況調整費率,基金不會貶值。其次,即體現再分配性質,注重公平。以養老保險為例,現收現付可平滑不同群體、代際之間的消費(年輕一代向上一代、富人向窮人、男性向女性再分配),從而使得低收入群體獲得收入保障。再者,由于基金的積累少,管理成本低,能減少社會福利的損失。
這種模式的缺點是:首先,該模式的抗風險能力弱,且會受到人口結構影響,打破該種模式的短期平衡,導致基金的缺口加大,增加在職者的負擔,從而引發代際矛盾。再者,該模式會導致給付對象增加消費,并傾向于提前退休,政府財政壓力巨大。
該種模式的代表是美國的老年、遺屬、殘障保險。1935年,美國聯邦社?;鸾?,作為一種待遇確定型現收現付模式,通過工薪稅籌集,雇主和職工分別承擔職工工資的6.2%,繳費率為12.4%。采取穩健的國債投資,利率在5%—7%之間。該基金一直維持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并保持連續盈余能力,規模呈現穩定增長趨勢。美國社保的繳費率低,后來繳費率逐步提高(2%到1990年的12.4%),不到中國目前的一半,有很大的上調空間,且由于其移民政策,人口結構較為合理,收益率保持穩定。美國聯邦社保基金2014年度報告中指出,截至2013年底,該項社會保險使得0.58億人受益,包括0.41億退休職工及其家屬、0.06億遺屬以及0.11億殘障人士及其家屬。聯邦社?;鹂偣渤钟?.8萬億美元資產,并會持續增加。目前,該項目能通過資產的盈利支付全部利息,一直持續到2020年。即使基金中資產耗盡,社會保險項目仍會通過征收工薪稅來維持一定的利息。
二、 完全積累模式
完全積累模式是指勞動者工作期間繳納社保費,并建立個人賬戶,在達到一定條件時一次性或定期領取的一種財務模式。以養老保險為例,該種模式是一種長期的平衡機制,是勞動者在其一生中對收入和消費進行的再分配。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首先,完全積累不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職工養老金與自身的繳納水平相掛鉤。其次,能夠增強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因其重視效率,注重積累,自己承擔自身養老的負擔,從而保障老年生活。
這種模式的缺點是:首先,由于個人賬戶使得風險由政府轉嫁給個人,勞動者的風險加大,可能會產生老年貧困,且由于不具備再分配性質,不能體現公平,尤其對低收入者和女性群體較為不利。在完全積累模式下,退休收入取決于已繳納數額和個人退休后的余命,由于無法平滑不同壽命群體間的退休收入,一部分壽命短者的個人賬戶出現資金富余,而壽命長者可能會出現短缺現象,從而不能保障部分低收入者與女性的老年生活質量。其三,由于相應的管理成本增加,如何抵御基金的風險,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其四,由于積累多,因而基金會受通貨膨脹影響,有保值增值的風險。
相關代表國家是新加坡。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則是典型的完全積累模式,其實質就是一種強制性的個人儲蓄養老,無再分配功能。個人的養老金完全來自個人賬戶中的積累,屬于個人所有,在其死亡后由子女繼承。在該制度中,個人和家庭對自身進行保障,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較小,只負責保證最低收益率和提供稅收優惠。最高供款為工資的40%,其中4%進入養老賬戶。與美國類似,新加坡的基金大多用來投資國債,具有規模效應,管理成本較低,但是該制度所提供的保障功能有限,社會平均工資替代率大約為7%—8%,不能起到好的保護作用。
三、 部分積累模式
部分積累制是將現收現付與完全積累相結合的財務模式。給付金一部分來自于現收現付的籌集,另一部分則來自完全積累,從而既能體現再分配功能,同時注重效率。部分積累分為兩種,一種是結余型,以現收現付為基礎,保險費率高于現收現付模式,并在10—20年保持穩定,收支穩定,略有結余。第二種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保險費一部分進入統籌部分用來支付當年的養老金,另一部分進入個人賬戶進行積累。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這是一個長期的平衡,初期費率不高,之后漸趨穩定,國家調節繳費比例。其次,部分積累緩解了現收現付模式給政府帶來的財政壓力,進行儲蓄積累,并抵御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風險,也減輕了完全積累模式下基金保值增值的壓力,減少通貨膨脹對其影響。其三,部分積累既能體現現收現付的再分配功能,即公平,又能達到提高勞動者的儲蓄積極性、工作動力的目的,且能相對節約管理成本。但其實際操作的難度很大。部分積累制要考慮到兩種模式的平衡,現收現付與完全積累的比例、短期長期的運營的平衡,撫養比與自我負擔率,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實際的制度設計難度較大。
瑞典的名義賬戶制度值得一提。瑞典的名義賬戶是建立強制性的第二支柱,即收入關聯養老金,其不需要轉制成本就能達到私有化的目標,是一種將現收現付與既定供款相結合的創新制度。雇主職工的繳費用于支付當期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繳費記錄則保留于名義賬戶中,并以一定的利息率進行積累,用于決定該職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名義賬戶模式由名義賬戶和積累賬戶組成,雇主雇員分別承擔工資的9.25%,職工工資的16%進入名義賬戶,2.5%進入積累賬戶,名義賬戶中的基金與工資同步增長,由公共投資基金進行管理,財務模式為現收現付,而積累賬戶則由個人自行選擇基金管理機構進行投資,實賬運行,從而不存在轉制成本的問題。達到退休年齡,個人賬戶上的積累額轉為年金發放。
另外一個部分積累模式是中國的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模式。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實行的是純稅制,養老保險制度與工作掛鉤,企業承擔了社會責任,包攬員工的養老問題。而80年經過國有企業改革,養老保險實施現收現付模式。而到90年代后期,受人口老齡化影響,1997年我國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的財務模式,與名義賬戶不同的是,個人賬戶實行基金積累制。由于社保轉制成本大,個人賬戶空賬運轉嚴重,職工的繳費用于當期退休人員的給付,并沒有實際積累起來。中國的五險繳費比例很高,養老保險繳費原則是以支定收,略有結余,部分積累。職工繳納工資總額的8%,進入個人賬戶,雇主繳費進入社會統籌。醫療保險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結合。個人繳納本人工資的2%,進入個人賬戶,雇主繳納職工工資總額的6%,其中30%進入個人賬戶。失業保險是全市統籌。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是社會統籌。 2015年全國社?;痤A算數據顯示,社?;鹗杖胩岢鲐斦a貼,“虧空”將達到5117.65億元。
四、理論闡述
在理論層面上,供給學派代表人物費爾德斯坦指出,在現收現付制下,由于人們預期到退休后能從基金中得到養老金,所以在職期間傾向于多消費而少儲蓄,養老金替代了儲蓄資產,即“資產替代效應”。這會使得個人的儲蓄率下降。他強調了儲蓄的重要性,認為美國的老年、遺屬、殘障保險由于存在資產替代效應從而對儲蓄起到了“擠出效應”。同時,他發現在提前退休問題上,若人們對未來養老金有著較好的預期,為了提前退休,人們會增加儲蓄,從而產生“引致退休效應”,從而對儲蓄有“擠進效應”。由于美國的“資產替代效應”大于其“引致退休效應”,其私人儲蓄下降了30%—50%,從而會影響資本的積累,導致產出降低。因此,費爾德斯坦指出,要使得個人儲蓄率有所上升,需采取基金積累制。
五、建議
1、關于籌集模式,在過渡階段,可以適當做大統籌,做小個人賬戶。之后在逐步縮小統籌,做大個人賬戶
以養老保險為例,起步階段,統籌部分需得到加強,需占一定份額,從而增強基本養老保險的互助共濟和再分配功能,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低,資本市場不完善,管理缺乏經驗,實行積累制的條件不具備,個人賬戶中的積累儲蓄被調用,無法做實,從本質上說仍是現收現付模式。因此,應明確個人賬戶的產權歸屬,使得養老保險金權益凸顯,社會統籌若要調用個人賬戶中資金,需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且需政府作出承諾以承擔相關責任。建議個人賬戶的資金可由個人自行選擇投資機構,個人承擔投入市場的風險。經過一段時間,通過多種渠道籌資逐步減小基金缺口,增加個人賬戶,減少社會統籌。為體現再分配,社會統籌應始終存在,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調整兩者間的比例。當個人賬戶中資金逐漸增多,養老保險基金穩定,可提高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的比例。
2、發展企業年金
此外,以養老保險為例,中國實行多層次的養老保障制度。中國的養老保險體系有三支柱:基本社會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儲蓄性商業養老保險。在第一支柱方面,已經進行了很多改革,且第一支柱的繳費比例很高。建議將更多的份額放入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是企業根據自身的經濟承擔能力和經濟狀況自愿為本企業職工繳納的補充養老保險。由于企業年金是完全積累模式,因此繳費完全進入個人賬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頒布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通過多方面的養老渠道,保障退休職工的老年生活,企業年金可按國家規定投資運營,獲得收益。但目前企業年金實施不力,因為不是強制性的養老保險,企業傾向于選擇不繳費。相較于國外企業年金享受的稅收優惠,即企業為職工繳納企業年金不需繳稅,而職工繳納的部分以及投資運營的收益直到退休是才領取,中國的企業年金沒有相應的稅收優惠,所以進程緩慢,且多見于壟斷性行業,不具有公平性。
建議將第一支柱的模式設為社會統籌,而將個人賬戶部分放到第二支柱實行,促進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的發展,并給予適當稅收優惠,從而提高雇主繳納企業年金的積極性,真正意義上的實行養老保險的多層次、多方面發展。
3、加大政府財政投入
中國養老保險巨大基金缺口的形成原因,即政府沒有承擔保險從現收現付轉賬積累制的轉制成本,因此個人賬戶中的養老金被用來支付當期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由此缺口不斷擴大,個人賬戶空賬運轉,實際是一種現收現付模式。政府應適當承擔基金的缺口,并加大財政投入,從而保障養老基金的平穩運行。
4、名義賬戶制
由于做實個人賬戶存在很多困難,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個人賬戶而非做實個人賬戶,政府傾向于采取瑞典模式,即名義賬戶模式。名義賬戶制是一種繳費確定型的現收現付模式,個人賬戶采取記賬的形式,不存在實際的資金,但有相關的記錄,作為未來發放的依據。且若職工死亡,則由其繼承人一次性領取個人賬戶中的資金。遵循多繳多得的原則,從而加強勞動參與的積極性,抑制提前退休。由于名字賬戶沒有實際投資,因此記賬利率根據現收現付的內部回報率來確定。但這種模式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是名義賬戶模式,遵循多繳多得的原則,因此,不具有公平性,也不能體現互助共濟的功能;此外,由于利率保持不變,則會導致平均記賬利率呈下降趨勢,意味著養老保障待遇的降低,為使名義賬戶收支平衡,會導致養老金待遇水平的下降,會背離養老保險的實施初衷。同時,由于平衡機制和記賬利率,使得養老金增長率會產生巨大的波動,降低安全性,削弱其穩定性。
因此,在完善個人賬戶的同時,社會統籌仍需占一定比例,隨經濟的發展階段,調整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之間的比例。并通過適度加大財政力度,平緩過渡,減小基金的巨大缺口,保障退休職工的老年生活。此外,可加強企業年金的發展,把個人賬戶安排到第二支柱部分,并為企業繳納企業年金提供稅收優惠,從而提高企業為職工繳納企業年金的積極性,減輕職工的繳費負擔,合理調整三支柱的結構比例。
[參考文獻]
[1]王俊.淺析美國和瑞典的社?;鹜顿Y模式[J]. 醫院領導決策參考, 2010(5):41-43.
[2]鄭秉文.DC型積累制社?;鸬膬瀯菖c投資策略——美國“TSP模式”的啟示與我國社?;鹑胧新窂竭x擇[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4(1):27-40.
[3]穆懷中.社會保障國際比較[M].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2.
[4]李珍.社會保障理論[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