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棟 尤夢婷
摘要:當下學界有關領域普遍存在著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甚至輕蔑言行,這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會范圍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危機。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的生發機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功能性與價值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所引發的危害性三個角度對其進行了思考。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功能性及價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緩解的必然性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引發的危害性是其緩解的現實必然性所在。
關鍵詞: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生發;緩解
本文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廣義概念,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指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危機是大部分社會民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學習者、普通市民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誤解甚至歪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行將跌入“塔西佗陷阱”。
一、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生發的可能性思考
信任危機的生發是主體與客體關系矛盾化的凸顯,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生發的原因剖析應致力于內外部的辯證思考。
1、思想政治教育“本領恐慌”現象的出現
習近平就黨內問題論述時曾說過“‘本領恐慌的問題在黨內相當一個范圍、相當一個時期都是存在的。”[1]同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本領恐慌”現象,這些恐慌嚴重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傳播機制。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發展中存在著諸多引起恐慌的因子。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發展成熟度不夠,僅有30年歷史,成為獨立學科僅有10年歷史,屬于稚嫩、新萌芽的學科;其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運用不夠嚴謹。對一些概念的界定與區別缺少科學性與嚴格性規范,沒有達到廣泛的認同,帶有較大含糊性。表現為不同學者對同一概念的表述眾說紛紜,使得廣大讀者和民眾處于模糊、困惑的意識狀態;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許多理論與方法論來自于相關學科的簡單移植。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局限于從書本到書本,不重視對先進經驗的理論升華,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中有些問題尚待突破。以綜合學科為由,簡單借鑒或照搬其他學科或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行徑,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效度不高,科學性不足,一直處于低水平徘徊和重復勞動的狀態。
2、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置上存在結構性問題
社會民眾普遍認可一種一以貫之、連續完整的學科結構。一種學科不僅存在于本科期間,也存在于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期間,此專業的招生人數也成為影響社會民眾心態的重要因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設置現狀是許多有碩士、博士點的學校并沒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這就意味著這些學校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在沒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背景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與建設的。即使在設有本科專業的學校中,不僅存在著招生數量少的特點,也存在著專業設置與人才培育的隨意化現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中涉及一些與此無關或者關系甚微的課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授受的目標主要服務于中小學政治課。這種無基礎、基礎弱、欠科學的結構設置與安排造成兩種不同影響。一方面,這些學校難以健全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難以培養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下正宗、科班出身的全方面人才,存在著為學術而搞學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這種結構與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使得社會民眾普遍認為國家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學科的建設,繼而產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要的錯誤想法與心態,而這無疑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危機。
3、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者能力的局限性
“我們所要的理論家是什么樣的人呢?是要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2]這也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需求的理論家。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方面,都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吸收掌握。無可否認,目前學界中許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者是兼職或者半路轉為服務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學者問題意識不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不高,學術水平不足。他們未仔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專著,不能清楚準確了解思想政治教育30年來的發展歷程和脈絡,不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唯物史觀范式,研究時無法做到系統及深入,使得結果的呈現囿于想當然層面的經驗之談。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發展的呼聲漸長,部分學者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尚未精深時,容易受本來研究領域的侵蝕,模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界限,種別人的田,荒自己的地。此外,在思想政治及教育學科科學化建構過程中,人們往往全面覆蓋,從老生常談的固定范疇出發進行路徑建設上的回答而不是按照程度深淺和次序優先進行精確劃分。[3]這種欠嚴謹、不深入的結果只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數量的增長,無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提升及創新。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治學浮躁的風氣在潛移默化地滲透、影響其他研究者的同時,將大大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價值性功效,使社會民眾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價值性及時效性,深化不信任的主觀認知。
4、社會民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存在心理誤區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4]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中必將卸下其神秘外衣[5]。馬克思在闡明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時,也強化了實踐的重要性。現實中,部分社會民眾往往不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出發,將其偏解為類似“傳銷”的一種符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人進行洗腦,并在社會范圍內口耳相傳,給思想政治教育加上莫須有的標簽,使得“三人成虎”。造成民眾認知不合理的因素是多樣的,如思想政治教育宣傳時過分注重政治意識形態化,輕生活色彩化;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民眾知識結構的不同;民眾政治素養及道德素養的差異性較大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緩解的內在必然性思考
1、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具有價值指導功效
“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7]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進行這種思想生產和使用的重要工具和途徑,是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作用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8]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與我國社會發展目標相一致,是科學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統一。它必將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深化社會主義改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發揮出強有力的價值指導功效。
2、思想政治教育長期扎根于優秀文化,具有實踐教化功能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從中不斷吸取有利于自身發展壯大的精華元素。中華傳統美德中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中國氣質,激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國風格的最為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思想文化源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吸收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涵德哲理,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懷。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9]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教導模式,總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思維意識及價值觀念。基于此,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將在實踐中釋放出軟實力的滲透養分,增強人民的道德價值,提高民眾的精神獨立性。
3、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滿足個體需要的價值性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的傳播者與體驗者,對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的源頭探討必然回歸到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10],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對象、出發點與歸宿點都是人,它是一門研究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人的思想意識發展變化規律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堅持以人為本,服務人民,時刻注意維護人民的利益,不斷激勵人民主體精神的發展和創新,以培養人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了科學性和廣泛的民眾主體性。“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1]“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只有滿足人民的合理利益和愿望需要,才會得到人民的信任與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宣傳手段,它利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不斷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傳播,在創新傳播手段及傳播方式的基礎上,將影響到民眾的認知,使民眾接觸到正能量,有利于減少或肅清現實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誤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內涵的這種滿足主體利益需求及自備傳播功能的屬性將有助于緩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危機。
4、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影響普遍的社會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表現為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石。經濟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提高勞動者的思想認識和素質,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勞動態度,從而為勞動者的生產和科學研究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實現精神力量的物質轉變,成為社會發展的物質財富;政治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等政治概念的科學、有效傳播,以肅清社會民眾心中對社會主義的誤解和歪曲,正本清源,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順利發展和我國社會政治的穩定;文化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借用文化的外衣及傳播途徑,弘揚社會中存在的真善美和正能量,讓人們在對文化的感知中凈化心靈,增強精神力量,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并完善文化的先進性建設;生態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利用社會大眾及主流傳媒,廣泛宣傳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與普遍聯系性,普及科學發展觀,增強人們的環保及生態意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緩解的外在現實性思考
對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機緩解的外在現實性思考是從現實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不信任態度容易帶來破壞性影響角度出發的,這種不信任會引起一系列負性表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體現在民眾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性及科學性不高。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交叉化發展趨勢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不信任態度,容易導致部分研究者主觀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及作用。一方面使得其他學科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范圍,反客為主;另一方面將會不斷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將其變成無所不包的學科。于社會民眾而言,部分民眾主張用公民教育或通俗教育來代替思想政治教育,這屬于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將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淡出公眾視野,損害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和聲譽。緊接著,錯誤思想會因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而泛濫,在造成個體、社會思想混亂、行為沖突時,將導致個體及社會的畸形發展,甚至造成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垮臺,使我國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正因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會帶來如此惡劣的社會表現,所以我們必須從現實性出發,要解決社會民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心態,化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危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03.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4.
[3]郭棟.關于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 黨政視野. 2016(03):16-2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郭棟.關于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 黨政視野. 2016(03):16-20.
[6]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鄧小平文選[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A].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8.
[10]胡錦濤.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3-12-08.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