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前豐
摘要:從前的哲學都是從靜態維度來考察形而上學,而不是從歷史的維度以發展的視野整體性的定位。形而上學(包括思維的和歷史的)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近代科學文化背景,從這個角度來考察,在所有科學的研究中都不能否認形而上學產生的歷史合理性。合理性不僅表現在現在時代背景的歷史必然,還表現在其自身存在的承上啟下的鏈接性本質內涵。對特定歷史的還原和未來發展的引領形而上學都可謂功大于過。
關鍵詞:合理性;近代形而上學;歷史必然性
以往的哲學都是從靜態維度來考察形而上學,而不是從歷史的維度以發展的視野整體性的定位。一定時代的特定產物具有其合理性,當然也不可否認其局限性。但是,無論是持以偏概全還是以全概偏的態度都要尊重歷史發展長河的每一次波動和波動后反思的揚棄。黑格爾指出:“凡是合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1]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任何事物在特定的客觀條件下,都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是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相反,凡是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東西都具有存在的理由、必然性,因而是現實的。
當然,恩格斯后來以唯物主義的分析視角,以“根據黑格爾的意見”進行了分析。既然任何客觀事物在特定的條件下有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是現實的。但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換,一切現實的東西都會喪失其存在的必然性,變成不現實的,從而為新的具有必然的現實事物所代替。對同一句話雙層解義,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性,時代性和歷史性是不可否定的,但是,如果這種歷史理論是符合時代的潮流趨勢,那么我們就應該給與其客觀的研究;如果這種理論不具有時代價值意義,我們就可以視而不見。形而上學基于發展的態勢,雖然它本身具有其局限性,但是在奠定未來的理論中的確是不可抹殺的。形而上學是揚棄發展的,是辨證否定的時代產物。如果說從前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是花蕾,形而上學的產生是花朵,而辯證法則是果實。黑格爾說:“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樣的,當結果的時候,花朵又被解釋為植物的一種虛假存在的形式,而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而代替花朵的。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而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成為統一體的環節,它們在機統一體中不但不互相抵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的;而正是這種同樣的必要性才構成整體的生命。”[2]
一、近代形而上學的歷史考察
形而上學的歷史是一個不斷遭到批判與顛覆的歷史過程,然而形而上學的理想猶似人生之光永遠璀璨耀眼,指引人走向成熟,走向希望!形而上學的發展是人的希望的訴求,是人的成熟境界的展露,是人類美好價值的指向。形而上學是形而上學理論和發展的矛盾混雜體。形而上學理論在發展的指引下不斷反思,批判;超越自身,從封閉中走向開放的原野。形而上學的發展曾經在形而上的理論的自覺中得到自覺和深化,但是歷史的發展表明,僵化的形而上學理論體系已經不堪重負,這就是形而上學當今時代形而上學遭到普遍否棄的理論原因。讓我們回顧一下形而上學的歷史嬗變過程吧!
“形而上學”一詞的首次現于文本乃于嚴復譯《周易·系辭》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器”之分。它經歷了古代傳統形而上學,近代思辨形而上學和馬克思為主的揚棄的形而上學三個階段。這種“形而上學”作為超驗的哲學具有西方傳統哲學的核心。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均對人類為何要進行超越感性、經驗的形而上學追思。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形而上學的基礎,他認為:“人本自由,為自己的存在而生存,不為別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們認取哲學為唯一的自由學術而深加探索,這正是為學術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學術”。[3]
到了中世紀以“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哲學為先聲,引出了懷疑論的形而上學方法。之后,休漠的懷疑一切,曾把形而上學付諸一炬,使它遭到磨滅。康德以“哥白尼式革命”為武器,對舊形而上學進行了審查,同時又企圖建立未來科學的形而上學。
到了黑格爾的行而上學的時代又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以思辨的哲學為武器,批判了傳統的行而上學,提出了形而上學新的思辨的思維方式。
二、“形而上學”合理性維度
黑格爾說:“一般來說,熟知的東西所以不是正真知道的東西,正是因為它是熟知的。有種最習以為常和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認識的時候先假定莫種東西是已經熟知的,因而就這樣地不去管它了。這樣的知識,既不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因而無論怎樣說來說去,都不能離開原地而前進一步”。[4]熟知而非真知,正因為熟知而會產生理解誤區。在馬克思那里有兩個等式:聯系、發展、否定等于辯證法;孤立、靜止、片面等于行而上學。我們對形而上學的這種簡單的理解,恰恰遮蔽了我們對形而上學本身的把握,從而會容易造成思維與理解方式的誤區。我們要還形而上學為本真位置。
“每個特定時代的思想體系永遠是和前一時代的思想體系有密切的——肯定的或否定的——聯系,任何特定的‘智慧狀態,只是與前一時代的‘智慧狀態聯系起來才能理解。”[5]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推論出,以往的哲學學者多以靜態的而非歷史的,動態的角度分析。
從本體論上來看,形而上學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需要。首先,它是人類思想史發展規律的必經過程。黑格爾曾“把哲學史比作圓圈——這個圓圈的邊沿又有許多圓圈”,而行而上學就是其發展中的部分。其次,特殊的思想認識根源。當時人們受古典力學的影響,從而習慣于用機械的思維方式去解釋自然界,結果竟是這樣。
從認識論上來看,它具有社會階級根源。形而上學邏輯模式不僅是封建統治階層的手段,更是資產階級的一把刃劍。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對于科學研究來說,它其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形而上做思維方式沒有過時,即使在現代科學得到自然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結論時,也是離不開近代科學對自然界進行分析的思路。如果在具體科學研究中要考慮“普遍聯系”,讓每一門科學都考慮無數種聯系,這不僅取消了這些學科獨立存在的價值,也會使科學研究寸步難行。科學研究就是要對與多個方面的聯系,具有多個規定性的自然界進行抽象和簡化。從這個方面講,不論何時,我們都要不能否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作用及其合理性。
三、行而上學的未來指向
奧古斯丁:“……如果他懷疑,他便理解了他所懷疑的。如果他懷疑,他便希望得到肯定。如果他懷疑,他便思考。如果他懷疑,他便知道了什么才是他所不了了解的東西。如果他懷疑,他便識別了那些他不應當急躁的認同的東西。”[6]正如奧古斯丁所說,只有通過懷疑與有意識的思考才能從中體會出真理的東西。只是在這種懷疑與反思的長期發展中,人類理性的思考得以展放,從而就不約而同的產生哲學行而上學。行而上學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進步,但正因為歷史是永恒發展的,所以其不合理性或者說其局限性隨之產生,正如長莊稼的地方也同時長草一樣,但是,如果只注意其局限性的方面,而忽視了其進步性,這又進入了行而上學的思維模式之中了。從這一過程來看行而上學是無處不在的,它是人類思維歷史發展高低不同階段實踐的理性生華過程。
哲學的目的,首先變成了意識到有可能對那種并不顯的立即有答案的問題進行提問,而這樣的問題也許就是哲學的問題。
那么,形而上學為何遭到責難呢?從根本上來說,“人是理性的動物”,正如康德所說:“人類理性并不是因為博學多識的虛榮心的推動,而實在是由于自身內部的需要所激勵,熱烈地趨向理性之經驗的運用及由此引申而來的原理所不能解答的問題。所以,無論何人,當其理性成熟到可以思辨時,就常有某種形而上學存在,而且將繼續存在。”[7]
形而上學產生后,自然科學的發展也與日俱增,從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同時,邏輯實證主義和經驗的可驗性都對行而上學提出沖擊,無論是懷疑者休漠、實證主義孔德還是尼采都從不同側面宣稱行而上學是不合理的。但是我們都被理性的雙眼遮蔽住了,中國的“弊”字很有意思,一個是“弊”,一個是“蔽”;前一個是別人遮蔽你,后一個是你被別人遮蔽。由于太過于理性區分,就產生了為了什而消滅什么。
其次,行而上學表現的是一種一種終極關懷的超驗追求。這是行而上學本質的意義。
再次,行而上學的存在解決現代人的現實問題上是不可或缺的,例如,信仰危機,從而可以給人以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言》第11頁.
[2]《精神現象學》上卷,商務印刷書館1983年版,第2頁.
[3][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
[5]劉大椿.科學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奧古斯丁:《Be Trinitate》,x,x,14.
[7]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