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紅
摘要:盡管國內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乏表揚贊美,但我們當中仍有不少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夠自信”。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對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輕率地比較;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身不夠完善;三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宣傳薄弱;四是近代落后挨打的屈辱陰影;五是西方國家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勢宣傳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詆毀和責難;六是世界范圍社會主義處于低潮。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制度比較
在當前“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立足人民民主,瞄準共同富裕的目標,保證了中國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盡管中國社會階層劇烈變動,但中國社會一直保持在穩定中發展進步,成就斐然。國內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不吝表揚贊美之詞。盡管如此,我們當中仍有不少人對此持有異議。盡管認可甚至信任、堅持甚至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大有人在,但不認可的或有疑惑的也絕非個別。我們當中不少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缺乏系統全面的了解、對其實行的客觀必然性缺乏基本起碼的認同、對其制度價值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迷茫、困惑甚至猶疑,尤其是我國社會“各界精英對西方制度心存崇拜,認為只有西式的制度模式才是普世的,才是代表現代性要求的。”[2]顯然,這暴露出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缺乏自信。
仔細探究,不難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影響因素主要有:
一、對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輕率地比較是導致我們“不夠自信”的首當其沖的內部因素
一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當中很多人就不假思索地把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輕率地進行比較,而這種輕率比較的結果就是一個輕率的結論——資本主義制度比社會主義制度好,而一旦得出這個結論,對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不自信了。
通常,人們怎么比較呢?人們動輒就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和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3]相比較,以美國的高度發達繁榮的現狀來對比中國的尚處在發展中狀態。然而這種比較是極其不合理的。之所以不合理:理由之一,盡管美國是當今世界最繁榮發達的國家,但僅是眾多資本主義國家中的一個,不能代表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盡管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搞的最好的國家,但中國也代表不了整個社會主義制度。僅從中國與美國的發展狀況差異,做出資本主義制度比社會主義制度好的結論缺乏充分的必然性;理由之二,美國之所以還呈現出富強繁榮發達的景象,不僅由于資本主義的生命力仍然存在,更是由于美國近三百年的現代化發展的國情;中國之所以還不夠富強繁榮發達,不是社會主義制度不如資本主義制度,更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基于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和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實際國情,更是基于僅僅半個多世紀的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國情,因此造成中美兩國發展狀況的差異的根本原因不在社會制度,而在于基本國情。
如果硬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和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相比較,那么就比較一下中國在選擇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前后與美國的差距。中國選擇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前,遠遠地落在美國后面;選擇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后,僅用短短30多年的時間就大大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兩個國情差異很大的國家,究竟是哪個國家的制度好呢?只要相對落后的國家選擇的制度能夠縮小兩國之間的差異,就足以表明這種制度是非常有效的,是好制度。中國在選擇和實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前后與美國的差距的變化,已經非常顯著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值得我們高度認同、絕對信任、堅決支持。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身不夠完善是導致人們“不夠自信”的非常關鍵的內部因素
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抓住人民的主體地位,真正體現人民民主的本質,努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其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的幸福、人的全面發展”[4];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都深深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各項具體制度都視當代中國發展狀況而靈活制定和及時調整;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方面都不斷完善和充實,基本上“初步形成了相互銜接的有機體系”
[5]。但不可否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尤其是各項具體制度還不夠完善。例如,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國家、企業和居民之間分配比例、再分配中政府財政轉移支付、三次分配中的社會救助、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和志愿者行動等都還缺乏相應的制度保證;又如,個人所得稅征收存在“逆向調節”的現象[6],農民工的勞動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基本社會保障欠缺等等,都足以表明我國分配制度還不夠完善;再如,盡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隨著“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兩大戰略的實施,逐步把權力裝進了制度的籠子,而且呈“系統治理、整體推進”[7]之勢,但體制漏洞未完全杜絕,權力監督缺位和權力監督弱化等制度層面問題依然存在,目前反腐倡廉方面的制度建設依然是重中之重。
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宣傳的欠缺或弱化,也是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的一個重要因素
面對由東歐劇變而引發的社會主義陣營瓦解的國際背景,鄧小平同志及時敏銳地提出了“善于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對策,顯然這些思想和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著眼于中國國內的”[8],正如他自己明確強調“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9]。但換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為“埋頭苦干”、“韜光養晦”,專心致力國內的經濟發展,就無意間忽視了加強在國內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宣傳。由于宣傳方面的欠缺或薄弱,不少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知之不多,知之不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因為如此,民眾往往以自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全面的、零星的、一知半解的印象去看待和評價,顯然這極易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頗的認知和評判,從而引發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自信。
而且,我們也缺乏有效的耳熟能詳的、喜聞樂見的、響當當的民族品牌作為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載體。單純地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身而宣傳,往往因宣傳內容的單調枯燥和意識形態特征過于明顯而不受人們待見,但倘若把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推廣民族品牌結合起來,讓民眾在接觸自己心愛的品牌商品的時候,也感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的熏陶,不知不覺中產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良好的認知,但這種耳濡目染在目前還欠缺的。
不僅如此,我們自己的一些品牌還因嚴重質量問題,涼了甚至寒了人們的心,這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
西方國家的強勢宣傳和我國的埋頭苦干,形成鮮明對比;西方國家的大張旗鼓和我國的幍光養晦,又形成鮮明對比;西方國家的品牌擴張和我國的品牌欠缺再次形成鮮明對比,三番對比下來,正可謂“幍光養晦的宣傳弱化”遭遇“大張旗鼓地宣傳強化”,其結果必然是“大張旗鼓地宣傳強化”的一方搶占了風頭,而“幍光養晦的宣傳弱化”的一方自然被遮掩了光輝,正因如此,我們的民眾比較容易被外國媒介牽著鼻子走,想當然地感覺外國的制度比中國的好,很可能就會被西方國家所吸引,羨慕甚至崇拜西方國家的制度,同時也漸漸滋生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自信了。
四、近代落后挨打的屈辱陰影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個自信的民族,但在16至18世紀,伴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大規模對外擴張和殖民掠奪,由于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者不思進取,閉關鎖國,于是這一時期中國與世界相比落后了。處于落后的狀態,是很難有自信的。更何況從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國家用船堅利炮迫使閉關自守的中國打開了大門,從此遭遇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的歷史,這種落后挨打的屈辱經歷,在相當一部分人心中仍然存有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由落后而導致的自卑、由屈辱而加重的自卑的陰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
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旨在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而進行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勢宣傳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詆毀和責難,是首當其沖的一個關鍵的外部因素
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陰謀與等待,拆散了蘇聯,消除了最大的敵人,又把中國列為最大威脅國,蓄意給中國制造麻煩,實施文化冷戰戰略,制造一系列專門針對我們的新型精神毒品,例如他們編造或夸張炮制出《焦裕祿的事跡是兩個人拼湊起來的》、《一個印度工程師所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中國人在德國吃飯被訓斥》、《中國國情最新數據讓人震驚》、《中國人是世界上少數沒有信仰的可怕國家之一》、《中國:不遵守規則的世界》等等虛假文章或以點概面的夸張新聞在網絡上鋪天蓋地傳播,企圖全面丑化和惡意詆毀中國人。并且他們大肆誣蔑中國社會主義各項制度和中國政府,肆意挑起釣魚島事件、制造內亂(例如“香港站街”事件)、妄圖顛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阻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大肆宣揚西方所謂的“普世”的民主自由,夸大甚至神話西方社會體制尤其是美國社會體制,受西方國家“和平演變”圖謀的大力蠱惑,部分不明真相的民眾,非常容易受其影響,被誘發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自信來。
六、世界范圍社會主義處于低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盡管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障下蓬勃發展,一枝獨秀,舉世矚目,但放眼全球,整個世界受“資本主義力量來主導和支配,社會主義力量仍處于明顯弱勢,社會主義運動暫時仍處于低潮”[11]。這種整個世界范圍的社會主義的不容樂觀的狀態,勢必會影響民眾對社會主義的信心,讓民眾心中對社會主義未來充滿擔憂,而這種擔憂也會進一步具體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擔憂,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影響中國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參考文獻]
[1]人民網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2/115081989.html.
[2]張艷娥.《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制度形態》,《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
[3]何明芳.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比較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
[4][5]黃曉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構成、特點與完善[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9).
[6]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七個“怎么看”—理論熱點面對面·2010[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7]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從怎么看到怎么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1[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8]左斌.中國“韜光養晦”外交戰略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4).
[9]鄧小平同志的“韜光養晦”思想是“權宜之計”嗎?[Z]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903/141370/11297254).
[10]《鄧小平文選》第3卷[M]《改革開放政策穩定,中國大有希望》(一九八九年九月四日).
[11]王同毅.社會主義長期性的歷史求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