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玉強 胡紅花
摘要: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列寧的“一國勝利論”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但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不意味著建成社會主義。黨內對于能否一國單獨建成社會主義存在兩種聲音,以斯大林為首的多數(shù)派認為蘇聯(lián)能夠一國建成社會主義,以托洛茨基為首的反對派認為應該堅持馬克思列寧的“不斷革命論”和“世界革命論”,蘇聯(lián)一國不能夠建成社會主義。本文旨在對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和斯大林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探析。
關鍵詞:列寧;斯大林;社會主義;建設;建成
自1882年普列漢諾夫翻譯《共產黨宣言》揭開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序幕到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對俄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有指導性意義,其中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列寧主義和斯大林思想是其最關鍵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列寧主義是重點闡述俄國工人階級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制度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而斯大林思想則是重點研究蘇聯(lián)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能否建成社會主義,怎樣建成社會主義。本文旨在對列寧和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論進行論述。
一、列寧的“一國勝利輪”
馬克思、恩格斯對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進行認真研究之后,得出無產階級革命必須同時在幾個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才能取得勝利。然而馬恩設想的前提是資本主義高度發(fā)達,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空前激化。但隨著工業(yè)革命的興起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從自由發(fā)展到壟斷,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機器,資產階級的力量變的非常強大。因此無產階級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革命勝利遠比在不發(fā)達國家困難得多。
但是隨著列寧深入研究資本主義從自由發(fā)展到壟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資本主義在各國存在發(fā)展極不平衡,全球的利益比例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加劇了帝國主義之間的內部矛盾從而爆發(fā)戰(zhàn)爭。同時,也使經濟不發(fā)達國家政治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封建殘余勢力較強,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無產階級數(shù)量較少但革命性較強,還可以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聯(lián)合農民共同進行革命。關于列寧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在不發(fā)達的國家首先勝利理論的最早表述是1915年8月的《論歐洲聯(lián)邦口號》:“經濟和政治發(fā)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guī)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shù)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1]隨后在1916年8月的《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對社會主義一國勝利論作了進一步說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下也只能是這樣。由此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或者是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2]
十月革命之后,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更加明確地論述了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這樣封建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可能性。但俄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后,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建設社會主義,以及蘇聯(lián)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問題,除了1871年巴黎公社之外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歷史經驗,同時還受到了外國干涉者和國內反革命勢力的武裝干涉,打破了列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計劃,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為了應急被迫采取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當時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為保衛(wèi)蘇維埃政權創(chuàng)造了很多奇跡,起到了重大作用。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三年的國內戰(zhàn)爭中保證了蘇維埃政權,但蘇俄領導人把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當做通向社會主義的一條捷徑卻是錯誤的,受自身特有的局限性,給蘇俄帶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威脅到了蘇維埃政權。正如列寧所說:“在經濟戰(zhàn)線上,由于我們企圖過渡到共產主義,到1921年春天我們就遭到了嚴重的失敗,這次失敗比高爾察克、鄧尼金或皮爾蘇茨基使我們遭到的任何一次失敗都嚴重的多,重大的多,危險的多。這次失敗表現(xiàn)在:我們上層制定經濟政策同下層脫節(jié),他沒有促成生產力的提高”[3]。戰(zhàn)爭結束后,在經濟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及封建殘余思想濃厚的俄國,繼續(xù)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以期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是脫離實際違背俄國國情的政策,所以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也就成了“暫時共產主義政策”。列寧只是根據當時的國際局勢和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認為在不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即“一過勝利論”,至于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列寧沒有明確的表述。
二、斯大林“一國建成理論”
20世紀20年代,在列寧逝世之后,蘇聯(lián)能否“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成為蘇聯(lián)黨內爭論的焦點。
以托洛茨基為首的反對派認為應該堅持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思想,反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因為當時蘇聯(lián)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后的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利益沖突。如果沒有歐洲社會主義工人階級的國際援助,蘇聯(lián)革命的勝利將會是暫時的、不可持續(xù)的。蘇聯(lián)也不能滿足于自己一國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是在一國開始的,但是不能在一國結束。
最初黨內的思想都是“一國不能建成論”,直到1924年斯大林也認為一國不能構建成社會主義,在《論列寧主義基礎》一文中他寫道:“在一個國家內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還不等于保證社會主義的完全勝利。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即組織社會主義生產的任務尚待解決。沒有幾個先進國家中無產者的共同努力,能不能解決這個任務,能不能在一個國家內獲得社會主義的最后勝利呢?不,不能。為了推翻資產階級,一個國家的努力就夠了,這是我國革命的歷史所說明了的。為了獲得社會主義的最后勝利,為了組織社會主義生產,單靠一個國家的努力,特別是俄國這樣一個農民國家的努力就不夠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有幾個先進國家中無產者的共同努力。”[4]但隨著黨內斗爭的發(fā)展,斯大林的思想由“一國建設社會主義”轉變?yōu)椤耙粐ǔ缮鐣髁x”,在《十月革命和俄國共產黨人的策略》一文中,斯大林引用并強調了列寧在《論合作制》中的一段帶有“建成論”傾向的文字,即“國家支配著一切大的生產資料,無產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這種無產階級和千百萬小農及極小農結成了聯(lián)盟,這種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得到了保證,如此等等,難道這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難道這不是我們通過合作社……來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需的一切嗎?這還不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但這已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需而且足夠的一切。”
[5]
斯大林認為蘇聯(lián)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為俄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提供物質保障,因為蘇聯(lián)具有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發(fā)展中所沒有的特點和優(yōu)勢,斯大林在《再論我們黨內的社會民主主義傾向》中認為:“我國建設的全部實踐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因為我國經濟中的社會主義部分的比重,無論在生產方面或流通方面,都由于私人資本比重的減少而逐年增加,同時私人資本的作用和我國經濟中的社會主義成分的作用比較起來卻在逐年降低。”[6]斯大林在1925年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單獨建成社會主義的思想,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批駁了“不能建成論”,比較全面地闡述了“蘇聯(lián)單獨能夠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從而完成了“建成論”的整個理論構建,在斯大林黨內擊敗托派后,“建成輪”成為黨內的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582.
[2]《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582.
[3]《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87年:184.
[4]《斯大林全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60—61.
[5]《列寧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768.
[6]《斯大林選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