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摘要: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順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必須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維方法,用系統的、聯系的方法指導依法治國,運用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關系原理推進依法治國,并實現黨的領導、依法治國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依法治國;哲學思維方法;治理現代化
一、以系統的、聯系的方法指導依法治國
法治是平衡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調節社會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法治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方式,法治與五位一體布局的滲透融合、貫通是完善我國各方面制度、體制機制的最有效手段,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時期,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思維方法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深刻運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內在一致的。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需要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來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法治為保障的經濟制度和體制運行方式的統一,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處理好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關系,需要通過法治確定市場主體的權利、地位、市場規則、政府職能權責。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破除我國在黨政、政企、政社關系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弊端,只能通過法治得到解決。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法治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黨的建設規律,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完善制度、促進和諧的必然要求。在現代社會治理條件下,只有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最有效地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是普遍聯系的,用系統的、有機聯系的觀點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基本觀點之一。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從依法治國內在關聯的三個層面科學規劃了建設法治中國的總體布局。法治國家是推動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的前提,包含了科學立法、公正司法、法治環境、依法執政等環節,是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保障。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力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政府的依法行政體現出來,政府是在黨的領導下,對國家事務、經濟社會發展行使管理權的主導力量。法治社會建設是培育法治文化、群眾法治意識、倡導法治理念、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依法治國的各層面、各個環節都需要以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為基礎,只有得到群眾擁護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實現這一總目標,《決定》提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加強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律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的建設,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通過完善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公正司法、法治社會、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的法治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五大體系和六大任務貫穿了涵蓋了依法治國的各環節、各方面,體現了推進法治國家建設的目標和方法、手段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以法治理念統籌發展大局、平衡利益關系、解決社會矛盾,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體現。
二、從實際出發,運用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關系原理推進依法治國
客觀實際是認識和實踐發生的起點,從實際出發,研究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進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基本理論之一,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植根于實際,一切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調查研究我國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分析發展中存在問題的現狀、原因及根源,建立完善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法治模式。從我國實際出發,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發揮法治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平衡、調節、規范作用,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公平正義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以人為本的內在價值取向。以法治精神、法治思維、法治意識的培育指引、促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關系原理在推進依法治國中的運用。黨員、干部應成為自覺學法、尊法、守法,提高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的典范,在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中必須時刻牢記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敬畏法治,堅持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人民群眾是法律實施的重要主體,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力量,群眾的法治意識、法治社會環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實基礎。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價值的法治精神是準確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精神,法治精神是推動黨的執政、政府行政、社會建設等方面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有效動力,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三、堅持黨的領導與以人為本的有機統一
“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堅持黨的領導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障。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依法治國的領導既體現為方針政策、戰略選擇等政治方向引導、也具體體現在領導立法、公平執法、公正司法、守法的具體環節。從大政方針的領導方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統籌全局、協調各方,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各項制度影響法治建設的總布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面對新的考驗和風險,我們黨必須善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法治理念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也是推動依法治國的主體力量。法治文化、法治精神的培育基礎在于民眾、引領作用在于先進的執政黨,以黨的領導推進依法治國首先必須得到群眾的支持和認同,這是改變傳統政治治理結構、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上層建筑的發展完善決定于經濟基礎,歸根結底決定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法治體系的建立、完善植根于人民群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憲法和法律賦予了人民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事務的主體權利,人民通過其先鋒隊組織-中國共產黨依法行使參與、監督立法、行政、執法、司法各環節的權利,人民群眾對法治的參與度、支持認可度是衡量現代法治的根本標準。
[參考文獻]
[1]胡鞍鋼,等.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鄭言,李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