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靈麗
摘要: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告訴我們的一個根本道理,也是解決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而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前提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關鍵是要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當前中國問題,站在新的思想高度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鍵;實事求是
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三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有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要更好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要求我們把握其關鍵所在。
一、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進程,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
在我們黨內,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特色,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是堅持馬克思主義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我國逐漸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飽受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外國帝國主義的欺凌和壓迫,仁人志士們面對著這種國情,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于是先后有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但這種革命或改革都失敗了,中國仍沒有擺脫這種窮困落后的地位,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成功,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個落后國家的勝利給飽受折磨的中國人帶來了希望,中國人民看到同樣是落后的俄國經過革命而走上了一個新的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而當時蘇俄積極支援東方落后國家的革命運動,毛澤東說“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人帶來了馬克思主義”,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加上自五四運動后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中國工人階級,誕生了中國第一個新型的革命政黨——一個以工人階級解放,建議共產主義,消滅人剝削人的社會為目標的黨,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渙然一新,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人民就沒有先進的正確的革命思想的指導,那中國人民就要在黑暗中繼續尋找救國救民之路,繼續地去探索。歷史充分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先后兩次與中國成功結合。20世紀40年代的延安整風,反對教條主義,強調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要求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革命之“的”,就是為了端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不正確態度。通過整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結合——毛澤東思想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結合的先聲,就是反對“兩個凡是”、開展“真理標準的討論”,解決的也是端正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態度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結合,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成功結合的歷史經驗說明,其首要的要求就是要正確地對待馬克思主義。
在如何科學的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黨內存在著根本的分歧。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需要的,但一定要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要反對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我們不能照搬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而只能堅持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從而明確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科學命題。“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思想體系,是我們行動的指南,而不是千古不變的教條,不能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作用,但它們不能代替我們對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和對具體問題的具體結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有許多論述經過實踐的檢驗和證明是科學的,這是我們必須遵循的;但有許多論述,只是指出了總的發展趨勢,規定了一般的原則,沒有也不可能對一切具體問題都作出具體的回答。應該看到,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歷史任務的不同,有些論述在當時是正確的,而在其他歷史條件下就不一定適用了。同時,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包含了一些根據當時歷史條件提出的、至今尚未被實踐證明的設想、假設,這是不能當作普遍原理和科學結論來加以運用的。
因此,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采取科學的態度,采取具體分析的方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會過時,我們必須堅持,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被實踐證明為正確的觀點和結論,我們應該在實踐中堅持,在實踐中發展。①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是實事求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的結合過程。實現這種結合,需要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環節來實現,實現這一環節的關鍵就是實事求是。從整體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這些環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性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體現為個性與共性的對立統一。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革命導師繼承人類文化,在參與當時社會革命與斗爭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這個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一般發展規律,指明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向與道路。苦苦探索中國社會發展出路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蘇俄革命的啟示下,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找到了中國社會向何處去的答案。但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的革命與建設道路,卻是一個嶄新的課題。為此,中國共產黨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征程。
通過摸索,中國共產黨越來越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既不能借口中國社會發展的特殊性而抹殺理論的普遍性,也不能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而抹殺中國社會發展的特殊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把兩者統一起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還體現為理論與實踐的對立統一。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同時,理論既來源于實踐也推進實踐。理論與實踐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理論與實踐的對立統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無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還是中國具體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的推進,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的相融合,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的互動。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與中國具體實踐推進結合起來,在新的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即實事求是。
首先,實事求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符合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既包含普遍意義的真理,也包括一些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結論。劉少奇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提出了“要是馬克思主義系統的中國化,要是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并明確指出:“毛澤東同志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②”顯而易見,劉少奇在黨的七大報告中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闡述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的結合,這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盲目地套用馬克思主義的“本本”,而是立足于中國國情,搞清楚馬克思主義理論哪些需要“中國化”,使之由“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體現出中國作風、中國氣派。
其次,實事求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者忽視中國實際,結果使革命事業受到嚴重挫折,正是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正確認識中國國情,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上世紀50年代后期起,由于毛澤東對國情認識出現了偏差,犯了一系列“左”的錯誤,給黨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損失,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等領導人正確認識了中國國情,才帶領全國人民步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康莊大道。
再次,實事求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所謂“中國特色”正是強調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性,而這個特殊性是由中國具體國情決定的。立足中國國情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脫離了中國國情就丟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雖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將這些普遍真理應用于中國的具體實際卻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中國共產黨人面對著特殊的國情,在舊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不僅革命的條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不一樣,而且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樣,在新中國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要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也證明,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發揮指導作用,不僅因為它是科學,而且是因為它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了具體化。
四、結論
在這30年中,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所有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的,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又都要回到實踐中經受檢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就糾正,不足的就加點勁。我們實事求是地分析時代條件的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思想,從大的、不斷變化的國際背景來思考和把握改革開放的全局;我們實事求是地認識國情,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為一切理論創新的根本依據;我們實事求是地評價黨的歷史和毛澤東同志,很好地處理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我們實事求是地對待改革開放中的每一個問題,及時總結經驗,上升為理論。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解放思想,這是一條重要經驗。在改革開放的整個進程中,解放思想總是起先導作用的,它是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創新的先決條件和不竭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
[注釋]
①雙傳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邏輯[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12.
②劉少奇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5-336.
[參考文獻]
[1]冷溶.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方向——改革開放30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歷史考察[J].黨的文獻,2009,(01).
[2]宋一.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3]賀善侃.與時俱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J].探索與爭鳴,2009,(10).
[4]王經西,王克群.實事求是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J].理論學習,2012,(06).
[5]孫強.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前提、關鍵和路徑[J].實事求是,2012,(05).
[6]劉國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論”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1,(01).
[7]鄭德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縱橫觀[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02).
[8]劉少奇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5-336.
[9]雙傳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邏輯[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