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成 曹莉
摘要:選舉民主是指在民族國家通過自由、公正、定期、競爭的選舉產生國家公職人員的 一種民主形式。選舉民主具有實現人民普遍政治權利、實現政治合法性、實現社會穩定等功能。然而選舉民主也存在種種局限性,其完善運行和實施需要一系列基礎條件,其自身理論和實際運行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我們要完善選舉民主,健全配套制度,實現中國特色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的協調發展,切實有效地推進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和民主化進程。
關鍵詞:選舉民主;功能;局限
一、選舉民主的含義
西方民主從理論到實踐,經歷了從古雅典民主到代議制民主,再到選舉民主的過程。①與各種各樣的民主概念,如代議制民主、憲政民主、自由民主、精英民主、多元民主等相比,選舉民主這一概念,最能概括把握現代西方民主的典型特征。現代西方民主在全球化條件下的主流實踐及其理論,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選舉民主濫觴于熊彼特。選舉民主源自精英主義民主理論,約瑟夫·熊彼特將選舉從民主中抽離出來,視其為民主的界定依據,自此以后,選舉民主流行于現代西方民主理論,為諸多政治學者所借鑒、使用和闡發。選舉民主以選舉界定民主,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民主本來的含義。選舉民主是對代議制民主的空洞化發展,是對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的提煉,它大大簡化了民主,使之成為一個幾乎是絕對明確的概念,用亨廷頓的話來說,選舉就是民主的實質。熊彼得之后,薩繆爾·亨廷頓、安東尼·阿巴拉斯特、拉里·戴蒙德、喬·薩托利和査爾斯·蒂利等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選舉民主提出了各自的界定。
當代中國學者對選舉民主的理解和界定基本上遵循了熊彼特式的選舉中心論。黃衛平區分了競爭性民主與協商性民主,前者即選舉民主,它具有五個基本要件:競爭性的定期選舉;公民能自由、平等、公平地參與政治生活;實行票決制;以少數服從多數為基本原則;以競取國家權力為直接目標。
二、選舉民主的功能
(一)選舉民主實現人民普遍政治權利
選舉民主是民主的一種形式和一個方面。每個國家的公民都有自己的利益,這些利益都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選舉民主作為一種選取國家公職人員的制度形式就是最有效、最根本、最有決定意義的利益表達方式。在選舉民主中,選舉權是首要的權利,而選舉中的一人一票原則真實的體現了人人平等。選舉權強調選舉主體不論出身和身份地位,在權力上享有一致性。
選舉過程應該具有競爭性,在競爭性選舉過程中,選舉本身就是一個民意的形成和提煉的過程,候選人競相提出不同的政綱和政策主張,并能根據公眾的意愿及時修正,公眾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較多的選擇機會。因此選舉民主不但有助于實現人民的平等權,還為民意的表達提供了充分的渠道,有利于公民政治自由的的實現。
選舉民主的一個重要假設是每個選舉主體具有理性,追求有利于自身和集體的結果。因而,在推行選舉民主,公民選取自己的政治代理人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理性精神與專業精神得以彰顯。在這個過程中,公民的政治意識與參政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鍛煉和提高。
(二)選舉民主實現政治合法性
選舉民主所能夠帶來的最根本、最明確的政治功能即為確立政權的合法性。一般來說,合法性或政治合法性指的是政治統治依據傳統或公認的準則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
盧梭的人民主權理論構成了現代民主的邏輯前提。盡管自由主義對于人民主權的理解偏離了盧梭的本意;與此同時,在現代社會中,民主概念愈來愈多元化;但人民主權作為基本原則是任何民主概念的最基本的底線。民主政體原則上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唯一的合法政體形式,一切政權,無論實際中如何運行,都需倡導人民主權、主權在民的原則。“20世紀末期幾乎全世界的統治者,包括非民主國家的統治者,都在努力研究‘民治的思想,以便為他們的統治的合法性提供解釋。”②
選舉民主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選舉是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必須手段和方式。在與各國資產階級的集權政治斗爭的歷史過程中,無產階級最先倡導普遍而平等的選舉,作為真正實現人民主權的必要方式。馬克思在謳歌巴黎公社時說,“公社必須由各區全民投票選出的城市代表組成(因為巴黎是公社的首倡者和楷模,我們應引為范例),這些城市代表對選民負責,隨時可以撤換”,“警察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而應成為公社的勤務員,像所有其他行政部門的公職人員一樣由公社任命,而且隨時可以撤換;一切公職人員像公社委員一樣,都只應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薪金。法官也應該由選舉產生,隨時可以撤換,并且對選民負責。一切有關社會生活事務的創議權都留歸公社。”③
既然人們出于自身的需要而追求選舉民主,發展選舉民主,那么建立健全了一定選舉民主制度、可以滿足人們這一需要的政治權力形式就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合法性。選舉民主是規定多數人通過選舉參與政治活動的制度。這項制度本身一方面把多數人參與政治作為一項目標,以確保其自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必須要規定一定的法定程序,即多數人如何才能有序地參與政治活動。選舉民主所帶來的程序合法性也構成了政治合法性的一部分,滿足了人們對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三)選舉民主實現社會穩定
塑造政治合法性是選舉民主的基本功能,由此功能可以延伸出一些其他功能。
首先,選舉民主可以實現政權和平更迭,保障社會政治秩序穩定。各種類型的傳統政治形態缺乏穩定有效的政權過渡機制,世襲、命令、政變、暴動和革命成為政權更迭的主要方式。社會秩序的穩定取決于很多因素,其中人們的利益和訴求能否得到滿足起決定性作用。人們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通過自身政治權利意識的提高,逐步產生了“控制政府”的需求,在近現代民主政治中,“控制政府”的最突出標志便是以選舉方式產生政治領導人。盡管在西方現行民主體制下,“控制政府”不過是代議制民主的一個虛幻理想,但在民主空洞化背景下,選舉作為“控制政府”的標志或者外在表現形式易于實現且能有效緩和社會矛盾,給予社會一個表達訴求和作用有限的選擇的機會,西方社會目前的主流民主理論也以選舉標榜其民主性,將選舉作為民主的重要指標。
其次,選舉民主有助于協調社會各階層各集團利益,為多黨競爭提供了一種制約——平衡機制。從民主政治現行發展來看,政黨政治是完善政治發展的主流和必備要素,大多數政治形態都已這樣那樣的政黨政治為基礎。政黨的發展是公民表達自由、結社自由的延伸,限制政黨必然會危及公民自由,而公民自由正是西方自由主義思潮和代議制自由民主政治賴以建構的根基。而與此同時,黨爭及其帶來的社會與國家的內耗、效率的低下等弊端有其客觀基礎,不可避免。這就需要選舉民主對黨爭予以規范和引導,既要面實現社會利益和政黨之間的均衡,實現輪流執政、合法反對,避免少數利益集團壟斷政權,從而消除公民政治權利的威脅;另一方面又要使民眾對統治者的“選擇”成為可能,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社會的安全閥和排氣筒的功能。
應通過選舉民主的健全完善的運行,來保障政治秩序的穩定、社會利益的協調、民主政治的運行以及政治系統的更新。
三、選舉民主的局限
選舉民主以選舉為民主的實質,其在世界各國民主化過程中與西方社會中的運行存在種種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來源于各國“民主”理論及受其指導而建立的政治體制所必然導致的結果,而且其本身的運行也存在種種局限性。這里我們不談西方民主理論的問題,僅簡析選舉民主自身的局限。
(一)選舉民主的實施需要一列基礎條件
選舉民主的實踐需要一系列經濟、文化、政治條件。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的經濟結構,處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水平;都有本國、本民族獨特的思想、價值、文化和觀念體系;都有或本應有長期以來與其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政治形態、政治體制、政治制度。我們在運行選舉民主的時候,應該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起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能拿強加于人,否則不但達不到政治發展、實現政治穩定、政治現代化、實現自由、繁榮的目的,反而還可能會造成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的巨大破壞,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倒退。例如,由于盲目照搬西方所謂的民主模式,而自身缺乏一定的實際條件,加之帝國主義的遺留問題,非洲諸多國家,軍事政變此起彼伏,政治動蕩,經濟難以發展,更遑論“民主、自由”;前蘇聯解體二十余年,并未能實現“輪流執政”,黨內官僚變為黨外官僚,腐敗問題依然嚴重,綜合國力出現巨大倒退,至今未恢復前蘇聯解體前的水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世界推行的民主化浪潮,導致西亞北非阿拉伯世界除敘利亞阿薩德以外的世俗政權紛紛倒臺,宗教勢力、君主專制在阿拉伯地區逆歷史潮流死灰復燃、大行其道,動蕩所在國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毫無政治績效,發展民族經濟更是無從談起。
此外,選舉作為一種實現民主的方式具有獨特的價值,然而選舉作為一種技術也是最容易被外力所操縱的。在選舉民主與相應的保障制度還不健全完善的情況下,在自由公正、法治和對公民人權與政治權利的保護等基礎性政治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選舉民主容易出現非常態運行或選舉過程被操縱的結果。
(二)選舉民主自身理論和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選舉民主自身講,選民主體的局限和選舉民主運行機制的局限也是影響選舉民主有效運行的重要因素。
在民主理論中較早提出有限理性的是阿羅,他認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為“即是有意識地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選民的有限理性具體表現為大量選民在選舉活動中由于外在的環境缺少獨立自由的信息來源或者自身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而導致的無知、矛盾和易變,這些也是選舉民主有限理性的突出特點。許多選民對政治普遍不感興趣,對政治的公民參與度較低,缺乏獨立與一致的思想觀點。選民常常會支持自相矛盾的政策或完全對立的候選人,他們在選舉中矛盾搖擺、缺乏明確的獨立意志。這往往會導致選民無法選出合格的代表,選民受制于自己選舉產生的專家和精英,最終,選舉民主轉變為精英民主。
選舉民主的運行機制是指選舉民主在運作過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則、程序和方法的總稱。選舉民主的主要運行機制——多數裁定原則、程序性原則和委托—代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都產生了一些問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多數裁定常常不能代表多數選民的意志,甚至扭曲選民意志;多數裁定的結果并不一定能保證代表公共利益,“眾意不等于公意”;多數人的意志未必是一致的,依據個人利益的匯聚來實現共同福利,找到共同意志并不現實;多數裁定可能損害選民的個人權利和自由,造成多數暴政。
其次,程序性原則以其道德正當性和正義性成為當前歷史條件下選舉民主極為重要的價值和原則。然而,在實踐中,程序性原則難以保障失敗者的利益和缺席者的權利;程序性原則本身容易造成選民之間分歧的簡單化解決,無助于包容與縮小分歧;可能會導致民主價值和實質的空洞化。
最后,由于人民委托給代理人的只是一種管理權,而委托一代理關系的直接后果就造成了人民主權與管理權的分離。這導致了選舉民主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委托—代理困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選民與代表之間由于目標沖突導致道德風險;二是選民與代表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導致無法進行有效監督。
[注釋]
①張國軍.選舉民主的困境及其超越[D].天津:南開大學,2013.
②(美)羅伯特·達爾.民主及其批評者[M].曹海軍、佟德志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445.
③(德)卡爾·馬克思.“法蘭西內戰”二稿[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