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萍
摘要: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著重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首次將“供給側改革”確立為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對中國而言,供給側改革屬于全新的調控政策取向。與此同時,黨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來落實供給側改革,要求我們要懂得如何利用法律來推進我國供給側改革的落實,從而使中國經濟平穩運行。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法治
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它是推動我國經濟往可持續發展的國家調控政策的新取向,是促進我國經濟繼續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的調控方法。然而,供給側改革要順利有效的實施,我們一要認識到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二要認識到如何在政府干預減少的情況下,用法律的方法促進供給側改革的順利落實。
一、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是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我國主要依靠大規模投入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來實現產值的大規模增長,即所謂高投入高增長。在改革開放前,我國苦于有勞動而缺乏資本;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又有勞動又有資本,從而推動著我國經濟36年的高速發展。但是,進入21世紀10年代以后,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的高投入已經不可持續,我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這樣,我國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兩大挑戰:一是“劉易斯拐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依靠農業部門幾乎無限制地向工業部門輸送勞動力而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但是現在這種勞動力的轉移已經開始變得短缺,我國經濟面臨“下拐”的風險。二是“中等收入陷阱”。隨著我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我國的工資成本在不斷上升,我國在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開始競爭不過比我國落后的國家,大量的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被淘汰或被轉移到外國。而我國在許多中高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又競爭不過發達國家,從而造成國際市場的相對萎縮。此外,由于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等原因,國內市場需求沒有相應增長。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相對萎縮造成了我國經濟增長的相對停滯。經濟發展方式不可持續的原因在于供給側,即使我國政府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需求管理手段去大規模地刺激總需求,也只能短時間維系而不能轉變這種經濟發展方式。要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只能從供給側著手進行改革。
能否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即能否實現從高投入高增長向低投入高增長的轉變,是決定我國經濟未來命運的關鍵問題。要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突破點無疑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只要科學技術水平提高并能夠應用于各個產業,一定的投入就可以有更高的產出。除了選擇科學技術進步作為突破點以外,還需要同時推進的兩翼分別是人力資本積累和產業結構調整。只有在科學技術進步取得進展,同時在人力資本積累和產業結構調整兩翼上推進,才能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人力資本積累包括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加快企業家階層的培育兩個方面。顯然,科學技術的創新以及將先進科學技術應用于產業是通過高素質的科技人員和企業家實現的。沒有人力資本的積累,科學技術難以突破和應用。另外,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會通過對現有產業的技術改造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還會通過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而導致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如果中高端產業在整個產業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例,一定的投入就可以獲得更高的產出。
我國政府很早就制定有產業政策,并以此來推動我國工業化的進程。近年來,我國政府更是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2011年發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了“十二五”時期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準備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產業投資基金,同時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帶動社會資金投向處于創業早、中期階段的創新型企業。政府還要利用財政優惠政策和稅收支持政策來扶持這些產業的發展。
另外,要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還要進一步改善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激發經濟主體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也就是要進一步推進經濟體制的改革。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2013年以來,我國政府大量取消各種行政審批項目。2015年10月,我國政府決定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這些政策措施都有助于激發經濟的活力。科學技術、人力資本、結構調整、經濟體制都是決定著長期經濟增長的供給側因素,它們也是決定著能否解決我國經濟面臨的實質性問題的關鍵因素。供給側改革就是要通過這些方面的進步和改革來實現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二、用法律保障供給側改革
(一)我國法律制度與體系的不完善性
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吳邦國同志向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莊嚴宣布,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三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并不代表著該法律體系的各法律部門內部以及七大法律部門之間已經形成了統一、協調有序的結構,已經變得相當完善了。當前我們國家仍處于快速變動的社會轉型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些法律由于所制定的時間比較早,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針對法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逐一加以解決,將法律體系的完善作為工作的重點。
(二)我國法律制度對供給側改革的保障
用供給管理來調節經濟,主要的方法手段是通過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取消不必要的規章制度,大幅度地降低稅收來刺激總供給。里根于1980年就任美國總統以后,就是采納了供給學派的建議,通過減少政府稅收、削減政府支出、取消部分規章制度,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等方法振興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次采用供給的手段管理經濟,我國政府要減少對市場經濟的干預,取消部分規章制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市場本身帶有盲目性、自發性等缺陷,當政府取消規章制度約束、減少干預后,如何來保障市場依舊有規律有秩序的運行,我想主要還是靠法律制度的約束和管理。前面也講到,雖然我國已有了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但面對新形式、新特點,法律還是有規范不到位、不具體的地方,很多改革的細節都做不到有法可依,所以,在本次的供給側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制定和完善有關市場運行和供給改革的法律,做到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律依據,讓法律為此次供給側改革保駕護航。
法制經緯
律師在司法改革中的應然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翀.論供給側改革的理論依據和政策選擇[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1)。
[2]田方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與完善[D].山東師范大學,2011(6)。
[3]李智,原錦鳳.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J].專題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