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苗苗
摘要:社會信用體系可以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基礎制度的完善,也是促進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精細化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帶動社會治理方式和機制創新,影響政府部門、市場、社會組織、居民、企業等進行全面社會治理創新。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對策:各省市地區、政府部門、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廣泛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制度;推行統一的信用代碼制度,加強建設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統;完善獎勵誠信、懲罰失信機制;發展市場化運作的信用服務行業。
關鍵詞:社會信用體系;社會治理創新;對策
一、社會信用體系是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基礎制度和重要工具
(一)社會信用體系內涵和社會治理創新的表現
社會信用體系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規、標準和契約為依據,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絡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合規應用和信用服務體系為支撐,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
社會治理創新主要表現:一是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社會治理的主體不再僅為黨政部門,而是多元主體,也包括各類非政府社會組織和社會公民,多方參與互動、相互合作、各自發揮相應的作用。二是社會治理方式多元化,不再是僅依靠單一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是要依靠黨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三是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創新。它是不同的社會主體的彼此關系和運作方式的創新。
(二)社會信用體系建立的基礎制度可以推動社會治理創新。
制度建設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基礎。社會治理創新依賴合理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制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指出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其中一項就包括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立的基本制度也是當前社會治理創新需建立的基礎制度。這些制度包括:以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為依據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電話號碼、銀行卡等實名制度;違法犯罪記錄與信用、職業等相關聯,對守信獎勵和對失信懲戒制度;對個人隱私、商業機密的信息保護制度等。
(三)社會信用體系為社會治理創新提供重要工具
它可以推動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的系統的工程。它的建設既需要黨委的領導,政府的頂層設計,還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市場的運作。
它可以促進社會治理的方式創新。適應當前大數據時代下,以信用記錄作為對公民、社會組織等管理的數據基礎,讓信用與公民、社會組織的各項經濟、社會活動直接掛鉤,實現社會治理高效化,是一種全新的治理方式。
它可以利于社會治理機制的創新。通過建立獎勵誠信,懲戒失信的機制,可以解決經濟、社會中的誠信缺失問題,同時也是市場經濟發展成為成熟的信用經濟的基礎制度,可以推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也是社會治理機制的一次重大創新。
二、社會信用體系可以有效促進各類主體進行社會治理創新
(一)推動政府部門實施信用分類監管,實現職能轉變。
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轉變職能,全面提升監管的水平和效率,實現社會治理創新。
1、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可以實現政府監管方式從法制、道德的傳統手段向法制、道德和信用機制綜合運用轉變。過去政府部門對市場主體的失信行為,僅采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監管處罰作用有限,也不對外透露處罰信息。這很難觸動一些企業、個人等市場主體的根本利益。而采用新的信用監管方式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國家工商總局、人民銀行、國家稅務局、財政部、國家質量監督檢疫總局等也分別以不同形式或模式對企業及個人實施信用分類監管。
例如:全國工商系統從2003開始,個體戶、企業、商品綜合市場分類監管。充分運用企業登記和日常監管信息建立健全企業數據庫。特別是建立并開展持續的誠信激勵與失信懲戒信用制度。工商部門對誠信企業向其他部門推送,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安排專項資金、銀行信用貸款和信用擔保、企業上市融資,在工商注冊、稅務等方面相應給予優先或便利。對于嚴重失信企業,納入失信“黑名單”,除了進行行政法律手段懲治,進行重點高頻率監管,提升監管的效率。
2、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可以推進政府監管部門從單一部門轉變成眾多部門和行業聯合監管。過去各個行政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和交流不夠,起不到真正的聯合監管。政府部門之間、政府和企業之間都共享,在法規技術標準之下,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等方面信息記錄和實現信息共享監督。例如,有信用記錄的污點,被列入失信黑名單的某家企業,通過信息共享和公開,被眾多機構和公眾了解。這家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工商、稅務列入重點監管的對象,別的企業不與其合作,客戶不購買其產品,難以生存和發展。
3、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可以推進政府監管時間從事后臨時監管向即時、長效監管轉變。利用建立及時更新的信用信息數據庫,政府部門可以突破事后、個案監管。過去在社會主體出現失信等問題以后,政府部門才實施監管懲戒。現在政府部門可以依托信息化手段,及時監管市場主體的動態,一發現有失信違法等現象的可能態勢,即可進行事前監管。而信用信息數據庫的建立,社會主體一次失信、違規即可記錄下來,可以使政府部門了解社會主體長期的情況。
4、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可以推進政府監管對象上,從個案監管到全面、重點監管轉變。例如:工商部門通過信用評級數據庫對不同等級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全面、重點監管,只需對信用狀況差的企業進行重點、高頻次監管,對信用狀況好的商戶進行免檢、少檢,實現了政府部門的高效監管。
(二)有利于激發市場的活力進行社會治理創新。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信用服務行業的發展。市場交易中,經濟主體之間常常存在著信息不完整不對稱,由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經濟主體內在驅動力在缺乏約束機制和約束軟化情況下,很可能采取隱瞞、欺詐、違約的方式獲取最大利益,需要專業化的信用服務行業收集評價各種信息,交易之前防范風險。信用服務行業可以起到創新優化市場資源配置作用。通過信用服務機構的評價,信用好的企業,信用等級高,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資金支持,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匹配。這樣依靠市場自身就可以進行自我治理,是一種創新。
(三)有效激發社會組織進行社會治理創新。
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行業協會和商會的功能是不可忽視的。行業協會、商會以會員為對象,通過開展誠信宣傳、制定行業職業道德標準和規定,建立行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公開和共享行業的信用信息,針對企業開展基礎管理、財務能力、履約狀況、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完善守信得益、失信懲戒機制。企業信用自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得到提高,行業競爭秩序走向規范,走向誠信經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組織的自我管理的社會治理創新。
(四)實現企業、公民等公眾參與的自治性的社會治理創新。
1、實現企業自治的社會治理創新。
在信用體系建設比較完善的國家,企業也都普遍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市場風險,維護整個市場正常秩序。這也是企業參與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的方式。我國一些企業也開始嘗試建立這個自治的管理制度。
2、實現公民自治的社會治理創新。信用管理讓公民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注重個人行為,以免留下不良信用記錄,影響生活。這將推動公民自覺遵守各項經濟、社會的規定,做個誠實守信的人。因為守信的人在這套制度獎勵機制下將會在各項經濟、社會活動中受益。這將極大地減輕政府部門為了解決社會失信等問題做出的大量行政工作。
三、促進社會治理方式實現法治化、精細化
(一)推動社會治理方式實現法治化。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依賴配套的法律制度,才能很好實施。而法治正是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最優模式。社會信用體系能夠正常運作,需建立以下系統的法律制度:統一的信用編碼管理法律制度;信用信息公開、收集、保護、運用制度;信用服務行業監管法律制度等。這些制度的建立都可以為我國在新時期內實現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基本制度。
(二)推動社會治理方式實現精細化。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是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重要途徑。它的基礎和核心環節就是實現對個人、企業、社會組織、政府部門等運用大數據進行常態化、標準化收集相關信用信息,根據相關評價模型進行量化的評級。根據不同的評級,不同的社會主體在經濟、社會、政治生活中享有不同的政策,從而把道德標準量化,實現精細化的社會治理。
四、社會治理創新需以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的路徑
(一)各省市地區、政府部門、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廣泛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制度。
根據發達國家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經驗來看,這是一項覆蓋面廣、影響到經濟、社會、政治等眾多領域的基礎性的社會制度。它的建立不能理解為政府的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創新,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它的建設要以政府為主體。因此也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加強重點領域的建設。各省市地區需要全方位去推動,現在有些地區也先行一步,率先展開了試點,有了初步的成效。而在經濟領域的推動力度上,更需要全社會的企業都要參與進來,把它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建立起來。
(二)推行統一的信用代碼制度,加強建設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統。進一步實現信息共享和融合。目前來看,信用信息系統包括三大數據體系:行政管理信用監管信息體系、金融信用信息體系、商業協會信用信息體系。未來只有通過三大體系信用信息共享交換,通過實現區域數據庫和全國的聯網,及時有效地向全社會提供和發布信用信息,通過嚴格的制裁措施,讓不講誠信的社會主體承受難以承受道德、經濟和法律代價,進而產生“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聯動效應,才能有效地形成社會誠信自覺。
(三) 重點建立完善守信獎勵和失信懲罰的獎懲機制。它是促進社會治理創新的基本機制。實施公民違法違紀記錄與經濟、社會等各項生活相關聯的制度。懲戒機制包括政府部門監管,司法審判法律懲治;信用信息公開后,道德問題轉化為經濟問題、個人問題向社會公開的社會聯防機制;黑名單和市場推出機制;輿論壓力和道德譴責等。獎勵機制包括兩方面:在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中對守信主體實行優先辦理、簡化程序等激勵政策;完善失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失信行為責任人行業禁入制度,推動形成涵蓋行政監管性、市場性、行業性、社會性約束和懲戒,跨部門跨地區的綜合性聯合懲戒體系。
(四)帶動市場化運作的信用服務行業進步,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帶動各類信用服務企業的成立與發展,宣傳擴大信用服務市場的社會需求。政府可以培育信用產品和服務市場需求。可以通過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如在政府采購、招標、公務員錄用上要求提供信用評估報告、信用評級,創造引導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7/content_8913.htm.
[2]新華網.孟建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7/c_128437784.htm.
[3]工商總局信息中心.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發展概況.[c].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成立25周年大會.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2008,北京.
[4)]張平 劉梅.略論行業協會是構建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力量.[J].云夢學刊,2005,(3):70—72.
[5]吳晶妹.未來中國征信:三大數據體系.[J].征信.2013,(1):4—12.
[6]周俊 郁建興.社會治理的體制框架與創新路徑.[J]浙江社會科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