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剛
摘 ?要:綠色物流的發展對節約社會物流成本,緩解環境污染治理壓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總結我國綠色物流存在的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主要從物流發展的標準化、規模化和平臺化這個脈絡進行分析和例證,并關注綠色物流在供應鏈層面上的作用。
關鍵詞:綠色物流;必要性;供應鏈
引言
在2014年11月的APEC會議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檢測結果為接近一級優水平,APEC藍這個概念也瞬間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流傳。機動車限行與管控、燃煤和工業企業停限產、工地停工等非常規舉措讓國人在這幾天逃離了PM2.5和霧霾的威脅,但APEC會議后都希望長久的藍天、每天可以自由的呼吸、不用為下一代的成長憂慮這種現狀能夠繼續維持。而這就需要對中國的各個行業進行監管,制定措施。物流作為現代中國經濟體系下重要的一環,大力發展和提倡綠色物流,減少由于物流運作而產生的環境污染顯然是當務之急。
1 綠色物流的內涵
綠色物流(Green Logistics)是指為了實現顧客滿意,連接綠色供給主體和綠色需求主體,克服空間和時間阻礙的有效、快速的綠色商品和服務流動的綠色經濟管理活動過程。
作為現代企業經濟的第三利潤源,由于其極具潛力的利潤空間,物流運作和管理日益被社會所重視。無論是企業物流還是社會物流都在大力發展,在倉儲、運輸、配送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在大力發展的同時,物流的很多中間環節也帶來了很多環境問題,例如運輸車輛的廢氣排放、倉儲產生的垃圾、包裝不良產生的廢棄物等都對環境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綠色物流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通過先進物流技術和面向環境管理的理念,進行物流系統的規劃,并使物流作業環節綠色化的控制、管理過程。它是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損害的同時,實現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環境保護對于人類的生活質量極其關鍵。而當今企業的物流成本已經占到整個經營成本的90%,減少物流成本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了,相應的,對于環境的關注以及如何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更是企業的競爭力之本,進一步說,市場的競爭早已從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到了供應鏈級別的競爭。文章就在借鑒眾多相關研究成果的同時,著重對國外相關綠色物流管理成果進行分析總結,期望可以被中國企業所借鑒,為綠色物流的發展進一份綿薄之力。
2 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
2.1 發展綠色物流是企業進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前提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供應鏈級別上的企業運行已經代替了以前單個企業各自為戰的競爭格局。為適應供應鏈的全球運作,許多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漸放寬,而環境壁壘在競爭中被日益放大。舉例來說,由歐盟立法的《RoHS指令》就曾經制約了中國的很多電子制造企業的出口,而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更是成為了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通行證。中國的物流企業很多是在電子商務催生的配送大潮中發展起來的,這和國外的物流企業從倉儲、運輸起步頗有不同。倉儲、運輸的國際化早早讓這些外國企業適應了國際上關于環境保護的各種政策和條例,而從國內配送快遞發家的中國物流企業要想走向世界、在世界物流市場的競爭中占得優勢,勢必要先樹立先進的綠色物流思想,在企業內部進行綠色物流的改造,這樣才能真正和國際物流并軌。
2.2 發展綠色物流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領先的前提
退一步說,即使某家物流企業暫時還沒有進軍國際市場的打算,在當下這個物流市場紛爭的時代,如果率先在綠色物流這個環節打通任督二脈,對于占領國內市場的制高點其戰略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綠色物流不僅是對環境的保護,更是通過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倉儲等手段對流程的優化,最大限度地降低運營成本。綠色物流不僅是一般物流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綠色化和由此帶來的節能、高效、少污染,它對生產經營成本的節省可以說是無可估量的。
2.3 發展綠色物流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提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同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相聯系,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保證社會實現良性循環。物流也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物流的隱性成本已經在企業中得到了足夠的重視,物流和生產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提。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相應的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上漲,從前很少被人談及的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了熱門詞匯,彌漫全國的霧霾、PM2.5指數,甚至天氣預報中已經加入了相應的參數指標。所以相應的環境治理問題就日漸凸顯,例如中國目前是全球二氧化硫污染最廣和氮氧化物污染上升最快的區域之一,而形成原因之一就是車輛排放,顯而易見,作為物流中的運輸環節急需改善。物流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綠色物流的推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將物流活動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發展協調起來,使物流活動有利于環境的良性循環。
3 綠色物流在中國發展的對策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綠色物流在當今中國社會中的重要性,除去其他文章中常見的關于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專業人才培養、綠色物流技術發展等舉措之外,下面對如何有效地應對社會的需要,如何發展綠色物流的其他角度進行闡述。
3.1 加強政府的控制力度
全面的大環境才能影響局部的小環境,進而根治企業的不正確思路。具體說就是在政策上優惠,在法規上嚴懲。
作者最近去德國學習,真正體驗到了優良的環境條件帶給人的身心愉悅:到處的綠地環繞、藍色的天空、萊茵河上自由生長的野鴨。但就在40多年前穿過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萊茵河曾泛著惡臭,兩岸森林飽受酸雨之害,在啟動了包括“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車輛限行限速、工業設備限制運轉等減少釋放顆粒物的行為,換來的是如今包括萊茵河流域在內的德國多數地區青山綠水、空氣清新;2008年4月,歐盟委員會頒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指令》,規定到2020年,歐盟各成員國必須在2010年的基礎上平均降低20%的可吸入顆粒物,經過多年努力,歐盟成員國目前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已經比2000年減少了15%。
中國政府也相應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加強了國家的環境保護力度。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國家要對那些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加大政策上的優惠,對那些違法經營的企業嚴加處罰。例如在中國還在起步階段的冷鏈物流,本身就存在著初始投資高,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具體像有些小冷庫為了減少初期投資使用氟利昂22作為制冷劑,其對臭氧層的破壞早已是社會共識;冷鏈運輸中的不正規冷藏車甚至棉被車由于制冷能力不足造成的消費者食品健康安全問題等。作為政府就要對其加大監管力度,反之對于另外那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冷鏈物流企業加大保護,在初始的高投資階段進行政策鼓勵和優惠。保證冷鏈物流在起步階段就走上綠色物流發展的正確道路。
3.2 完善綠色物流的標準化
制造業有一個概念:大規模定制。就是將產品的基礎模塊標準化來滿足個性化客戶的多樣化需求。這個道理一樣可以應用到物流中。
現在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面對的都是多樣化的需求,物流作為服務業同樣面臨著一樣的挑戰。但中國物流發展起步晚,各方面都不成體系,也體現在各種標準化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以托盤為例,現在的物流企業的托盤總量達到9億個,而常用的規格就達到幾十種,有的企業甚至根據自己企業的特殊需要進行定制,使用率和周轉率都較低,難以和國際上的標準集裝箱等運輸標準得到最有效的匹配,自然造成浪費,導致我國每花2.37美元就需要1美元的運輸成本。所以從基礎搬運設施入手,將綠色物流的源頭設計好,后面將是事半功倍的回報。
3.3 發展綠色物流的規?;?/p>
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首先做到規模化。如果忽略了這個前提,盲目上馬建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設施,別說綠色物流,盈利都是問題。很多物流企業的成功都可以作為例證。海爾的物流首先是從企業內部配送開始,接著做供應鏈配送,然后是第三方配送,才有了今天的業績;同樣,蘇寧云商有限公司從最初的蘇寧易購配送服務,到為天貓進行第三方配送也走過了大致相同的規?;l展道路,逐步遞增了經濟效益。
所以物流企業的戰略規劃非常重要,要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綠色物流同樣的道理,本身綠色物流就需要進行基礎建設、流程優化等先期的計劃,將成本走向設計好,規模化的同時進行綠色物流的建設才是發展之道。
3.4 實現綠色物流的平臺化
安能物流的中國零擔物流首個加盟平臺,菜鳥網絡的天網與地網都是物流企業平臺化的例子。平臺化的概念就是整合,將社會的零散資源統一進行調配,在標準化和規模化的基礎上進行物流運作,這種方式本身就是綠色物流運作最好的體現。
零散的貨車由于沒有固定的業務量導致空載、迂回運輸等這些和綠色物流理念正好違背的現象,平臺的出現將社會上的分散資源進行了整合,提高了運輸車輛的滿載率,減少了無效行駛,進而減少了排放。
菜鳥網絡更是將平臺化做到了極致:天網負責信息集成和傳遞,地網負責將各個配送公司的車輛進行有效的規劃和中轉,配合大數據的集成,可以大大提升配送企業的作業效率,將以前配送公司的各自為戰通過網絡進行整合,進而減少了資源的浪費,有效促進了綠色物流的提升。
4 結束語
最后,當今市場的競爭已經上升到供應鏈層次上的競爭,我國如果想大力發展綠色物流,一定要將戰略點定位在供應鏈的層次上,這樣才能在國際大環境中取得優勢?,F在的供應鏈是全球性質的,例如某個中國企業希望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競爭,其物流運作就勢必進入全球市場,而綠色物流體現的生態意識也必然會影響到該企業在國際上的形象,其他的物流成本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注重供應鏈競爭的國際市場,閉門造車是自尋死路,學習借鑒才是生存之道。歐美國家非常重視綠色供應鏈體系的構建,相繼出臺一系列措施來保障綠色供應鏈體系的實施。綠色供應鏈即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縱向合作以及企業間各部門的橫向合作,從產品的設計、制造、銷售與回收全過程中強調環境效益的最優化,同時保證企業的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最優組合,實現企業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發展綠色物流,就必須將環境問題作為企業重要的決策變量,要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改造,使生產、包裝、運輸、分銷、使用的每個環節階段,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影響最小,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確保物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近幾年國內外對于綠色物流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一些分析,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綠色物流在中國能夠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不是盲目地蠻干,很多企業已經在物流在我國發展的初期吃到了不少苦頭:沒有真正弄清楚物流中隱藏成本的含義,盲目上馬,以為重視物流就可以盈利,忽視了物流發展中最重要的標準化、規模化的發展基礎,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而綠色物流這種注重生態環保的物流思想就更需要在進行實踐的初期做好定位。
現在的社會,信息已經非常透明,多多借鑒國外的經驗、技術、理論,對于我國的企業發展、物流發展、綠色物流的發展都都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楊國川.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2.
[2]陳寧.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物流管理,2014,4.
[3]劉輝.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狀況及其路徑初探[J].物流科技,2005,6.
[4]翁心剛.日本綠色物流發展的狀況及啟示[J].中國流通濟,2011,1:16-20.
[5]王劍濤,賈勇.我國綠色物流發展對策[J].物流技術,2013,5:59-6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