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文超
摘要: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支撐作用對于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作為黑龍江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主要金融機構,不斷增加縣域經濟金融服務力度,優化服務產品體系,極大地促進了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的提升,但從當前現狀來看,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面仍存在的諸多不足,為此,本文針對性地提出了提升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對策分析
1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及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1 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發展現狀
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漸增強。2006年-2011年間,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機構總數整體呈現平穩增長態勢,由1396個增加至2570個,整體上信用社的機構格局是相對穩定的,而且,在2009年以后,農村信用社機構數呈小幅度的縮減趨勢,這與國家農村金融改革政策的變動具有一致性。一方面,黑龍江省深化農村信用社的產權改革,由合作制向股份化轉變,另一方面,經過改革后的信用社逐漸演化成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
2006年-2011年間,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的機構數與從業人員數的變化曲線具有很高的擬合度,兩條曲線的變化趨勢具有相對一致性。本文從農村信用社機構網點數與從業人數比這一指標分析得出:從2006年至2011年,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這一指標一直在0.79%-0.83%之間浮動,上下波動幅度僅0.04個點,也就是平均每個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網點機構大約有12.01-12.75名從業人員。顯然農村信用社從業隊伍相對穩定,農村信用社機構網點數與從業人數的比例結構比較合理。
經過幾年的改革,黑龍江將農村信用社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存貸款總量增長了5倍多,己經逐步發展成為了機構分布最為廣泛、支農惠農服務功能最為充分的金融機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電子銀行產品的不斷創新,已初步形成“網點+自助設備+農村金融服務站+新型屯子渠道”的網絡體系,全面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截至2013年末,一發放各項貸款1330億元,涉農貸款占0.4%;特別是在扶持黑龍江省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面,已累計投放貸款530億元。與此同時,自2013年以來,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不斷創新網絡金融服務模式,累計發放100多億元的國家涉農補貼資金。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已構建3000過個金融服務站,服務網絡可以輻射黑龍江一半的行政村,受惠農戶達到950萬之多,全天候地為農民提供存取款、轉賬等金融服務,切實做到“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間地頭能轉賬”。據不完全統計,僅此一項政策的實施一年就可為全省的農民節省車費、餐費等費用約2.5億元,節約工時3000多萬小時
2.黑龍江省農信社助推縣域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2.1農村儲蓄資金外流,農業信貸供給相對不足
現階段黑龍江省農信社助推縣域三農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農業、農村的資金出現外流。究其原因:首先,資金的凈流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資金從低回報部門流向高回報部門的合理轉移;其次,這種情況是當前黑龍江省體制下的必然結果。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貸款流向的“非農化”是和農村和農業經濟的低回報率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只要農村和農業經濟的回報率一直處于較低狀態,資金流向的“非農化 現象就不會消失。反過來,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也會進一步惡化農村和農業經濟投資環境。
2.2閑散資金未充分的利用,資金營運效率低下
由于受到銀監會監管評級的限制,黑龍江省農信社無法開展多樣化的業務,如網上支付系統、理財業務、信用卡等,致使閑散的資金投向僅局限于同業存款。由于工商銀行黑龍江省支行、興業銀行黑龍江省支行、中國銀行黑龍江省支行和建設銀行莆田分行的存貸比較高,資金出現明顯的供不應求。黑龍江省農信社通過存放同業,將閑置資金以一年以內的定期存款與 4 家金融機構簽署協議,除流動性資金外,其余過剩的資金則存放于省聯社,致使部分閑散資金不能得到有效的運作。
2.3信貸業務創新不足,難以滿足多元化融資需求
黑龍江省農信社建立健全創新機制,主動融入黑龍江省林權抵押、鄉村旅游、城鄉一體化等項目建設,以創新信貸產品為抓手,重新整合品種,讓每一個群眾、企業都有適合其需要的金融產品,共已針對性推出根據“三農”、小微企業發展需求的“四大系列”信貸產品。這些創新金融產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三農”、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但與市場需求相比,多元化的信貸產品創新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2.4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中間業務種類不足
我國的農業市場已經形成了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專業市場和綜合市場、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共同繁榮的多層次的市場體系,而黑龍江省農信社卻只提供資金的借貸業務及少數的中間業務,缺少債券市場、資本市場等構成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于缺乏競爭,農村的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功能弱化,中間業務發展嚴重不足。
3.提升農村信用社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金融政策建議
3.1強化資金組織工作,夯實業務發展基礎
一方面壯大資金實力、拓展存款業務。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潛力,不斷完善工作激勵機制,強化工作責任,如開展存款競賽,完善激勵機制,加大開展資金組織工作的力度,實現存款的良性增長;另一方面,需要細化營銷方法,重視重點客戶營銷,利用多種方式和方法增強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實力。三是強化金融服務。通過增多支付結算渠道、擴大業務分流和增強科技支撐力度等措施,來確保優質、高效的旺季的客戶服務工作。三是加強宣傳力度,提升名牌形象。
3.2全面爭取財政支持,提高支農服務實力
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當地政府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應當建立完善合理的農業貸款的保障機制、支農貸款的配套制度和農村金融的利益補償機制,通過這種機制有利于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降低了農村金融服務的稅收,提高了農業的盈利水平,使得金融機構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
3.3有效創新金融產品,拓展“三農”服務深度
農村信用社應以當地政府的發展策略為目的,按照不同特點的產品,細分市場,增加信貸品種并推出信貸系列產品,建立貸款超市,提升服務“三農”、小微企業的實力。為了最大效率的解決小微企業、“三農”等弱勢群體的融資難問題,農村信用社積極探索研究抵押、質押、擔保新方式。為了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需求,農村信用社用積極開發研究手機銀行、代理客戶理財等基礎性的金融產品和工具,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以提高金融產品供給效率為目的,應加快金融發展、改革的步伐,構建風險可控、服務高效、監管審慎、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金融市場功能,更好的為縣域經濟服務。
3.4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創造良好信用環境
政府應培養和維護良好的社會信用秩序,農村信用社自身建立潛在客戶的信用檔案。通過先建立檔案,后進行信用評級,再授權的過程,推動潛在客戶建檔和農戶信用評級的發展,促使金融機構和農戶信息能有效對接。通過信用評級與貸款發放相結合,形成“農戶+征信+信貸+企業”的運作模式,為企業融資、農戶貸款提供更快捷、便利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應巧穎.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以浙江寧海縣為例[J].農民致富之友,2013,(20):40-40,43.
[2]譚靜,左廣成.加快農村金融市場建設步伐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J].農業經濟,2013,(5):86-87.
[3]陳莉.農村信用社有效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方式探討[J].甘肅金融,2013,(2):72.
[4]王志祥,李兆濤,高靜等.農村信用聯社支持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探討——以唐縣為例[J].河北金融,2013,(7):38-39,42.
[5]張校爭.農村信用社如何在新形勢下擔當重任[J].農村·農業·農民A,2010,(3):38-39.
[6]李棟平.農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31):196-196.
[7]李萍,劉林.農村信用社改革對甘肅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大眾商務(下半月),2010,(3):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