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幼兒 科學活動 主動探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進一步突出了讓幼兒主動學習的思想。為了保證并促進幼兒主動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角色地位,擔負起《綱要》所要求的新角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活動形式,是培養幼兒全面的科學素質,引導幼兒熱愛科學、理解科學、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
因此,幼兒科學教育應成為啟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獲得有關周圍世界及其關系的經驗的過程,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這些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教育價值,讓幼兒成為科學的主人。
一、操作材料,鼓勵幼兒主動獲得操作經驗
豐富的操作材料是開展科學活動的重要條件,只有為幼兒提供能激發他們探索興趣,并與活動內容相適應的材料,才能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從而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促使幼兒的創新潛能在與材料的交互過程中得到充分開發。時間探索表明,在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材料的投放應與教育目標相一致
通常教師在準備操作材料時,會從幼兒的選擇方面進行考慮,總是盡量投放足夠的操作材料,而幼兒對如此豐富的操作材料,可能僅將他們當成一般的玩具,并不能保證幼兒探索的主動性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教師只有圍繞教育目標,為幼兒提供能夠激發其操作欲望的活動,并且能使幼兒在操作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如在大班《認識浮沉》科學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幾盆水,讓孩子們拿一些玩具在水里玩。如娃娃家的小水杯、雪花片、方便筷子、積木、小鐵勺、硬幣、磁鐵、紙等,孩子們玩得很高興。我仔細觀察孩子們的樣子,發現寧寧蹲在水盆旁邊,用手按了一下浮在水面的塑料玩具雪花片,反復做了幾次后問:“老師,為什么我把玩具按在水底,一松手,他就漂上來了呢?”這時萱萱在旁邊說:“你看,我的玩具(小鐵勺)就能在水底,不浮上來。”這時孩子們都好奇的圍了過來。我拿了剛多的材料來,讓幼兒一一觀察“你們看一看,哪些能沉下去,哪些能浮起來?”孩子們爭搶著說道:“雪花片、小水杯、筷子、彩紙......都浮了起來,鐵勺、硬幣、磁鐵都沉下去了。”我接著又問:“浮起來的都是材料制成的?”“紙的、塑料的很輕的。”“那么沉下去的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鐵的、金屬的。”突然雯雯在后面大聲說:“船是鐵的,為什么會浮在海面上呢?”孩子們都驚奇的望著我,期待我告訴他們答案。我不禁對孩子們豐富大膽的想象能力感到驚奇,這時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取來兩塊橡皮泥,一塊團成圓球狀,一塊捏成船的形狀,分別放在水里,圓球沉了下去,小船卻浮在水面上。這時有的孩子拍起手來說:“我知道了,知道了,因為小船在水面的地方要比圓球大。”
通過這次活動,也許孩子還沒有完全理解浮力,但他們會通過不斷地探索和發現,總結出物體沉浮的規律,豐富自己的經驗,豐富自己的知識。
2、材料的投放要注意層次性
幼兒之間存在個別差異,在操作過程中,我發現幼兒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經常發現動手能力差的幼兒會感覺不知所措,從而在操作過程中困難重重;而能力強的幼兒則覺得缺乏挑戰性而興趣索然。這就要求我們要時刻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為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兒提供適宜的材料,幫助他們在最近發展區內克服困難或進一步學習。
3、材料的投放要便于幼兒自主操作
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本身的價值,讓幼兒的大腦動起來,更要
讓幼兒動起手來。因此我們為幼兒準備的操作材料不應該是只能看不能動的擺設品,必須為幼兒提供有利于他們動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們主動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中。如在中班《小燈泡亮了》的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幾節電池、電子積木導線、開關、小燈泡,讓幼兒自己用導線進行連接,使小燈泡發光,遠遠要比預先組裝好,讓幼兒開一下開關,更能開發幼兒的潛能。
二、愛問會問,培養幼兒主動探究的精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兒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在以自主性學習為主的科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善于提出具有啟發性、針對性和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幼兒思考對策。
1、將發問權還給孩子,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有的教師為了維持活動秩序,把發問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有的教師為了把握活動的氣氛,讓孩子沿著自己設計的思路走,把一個個問題拋給孩子;還有的教師回答不出幼兒提出的問題感到很尷尬,干脆收起發問的權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仍是被動的學習者,不要小看年幼的孩子,有時一個小小的問題就能引起孩子間的共鳴,也能引發一場激烈的討論。因此,讓孩子們在活動中保持疑問,產生疑問,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時時關注的問題。
2、教師應不斷增強問題的層次性、開放性
在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仔細斟酌自己提出的問題,留給幼兒主動思考和探究問題的空間。如在《彩光變變變》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手電筒和各種彩色的布、彩紙和各種玩具后提出問題:“手電筒的光能透過這些彩布和彩紙后,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待幼兒有發現時,我再問:“用玩具和手電筒玩玩,看看光還會有什么變化?”使幼兒的思維進一步展開。又如教師提問:“未來的汽車會是什么樣子的?汽車在哪里行駛?天上的云彩像什么?作為服裝設計師,你會設計什么樣子的衣服?”這樣的問題能給孩子一個更加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在幼兒的答案中教師將會看到積極、主動和不斷創新。
3、教師應引導幼兒學會提問
教師要引導幼兒不僅僅會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這是為什么?那是為什么?還要善于從觀察比較中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提出自己的疑惑。這就要求教師要循序漸進的引導,提供輕松的發問環境,讓孩子們想問、愛問、會問。
三、科學指導,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學習
由于幼兒的年齡比較小,他們有著很強的好奇心,身邊的事物、現象都是他們用來觀察、探索的對象,如果此時教師能夠敏銳地發現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同時對幼兒的探索活動給予支持,那么幼兒就會興致勃勃地探索下去。如在大班《影子的秘密》活動中,幼兒對影子這一有趣的光學現象特別感興趣,他們喜歡和影子做游戲,展開有關影子的活動、進行光影探究。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不做過多干預,而是要引導幼兒充分探索。讓幼兒在探索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這將激發幼兒產生更加強烈的探索熱情,教師的這種積極的等待,代替了簡單地幫助他們糾正錯誤的辦法,將給幼兒帶來更多的快樂和自信。
總之,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精心選擇有意義的活動內容,精雕細琢環節的設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保持幼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操作材料的教育價值,引導幼兒在和諧的師幼氛圍中學會觀察、感知、探索,切實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簡介:祝秀,女,28歲,大專學歷,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