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玉
數學教學作為利用數學文化知識培養新人的一種實踐活動,如何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我認為我們應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認識數學課堂教學,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及時捕捉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下面我就談一談我在這方面的一些體會.
一、高質量的教學預設要準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
數學教學傳統教學較多關注教師怎樣教。因此,研究教材教法是教學預設的重心。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要求教師在研究教材、教法同時,加強對學生的研究。在關注內容組織與過程安排同時,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關注學習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二、預設要給生成留下足夠空間。
在教學活動中,過分強調預設,會導致學習活動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因此,我們應在預設時,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三、應該尊重生成,共同構建富有生命力的課堂。
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導致學生的創造性。”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和物質環境,關注、支持、引導學生自主活動、自發學習的需要,而且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富有個性化。新課程呼喚生成的課堂。但如果學生在課堂中有了創造的火花,有了有價值的生成,而教師給他的則是失望和不能滿足的信息,那么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就會磨滅,這樣的學生培養顯然也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應讓每個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保持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的進取狀態,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強烈欲望和激情,從而達到創造性地學習,從而構建富有生命力的課堂。
四、關注活動體驗,使學生感悟生命的價值。
教學中,如果沒有學生的情感投入和認知體驗,就不會有任何意義,認知的目的就是要將這種知識內化到主體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情感體系中,所以我們教學中應通過學生自主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來學習數學,并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數學學習。要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去感受數學的力量和美,時真正的數學教學,就應該是教或“活動的數學”,在教學中充分展示數學的活動過程,讓每名學生都能用心體驗、主動參與數學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和成長的樂趣。
五、我們還應該關注“數學文化”,提升學生的生命境界。
“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們應借助數學科學的文化價值,把蘊含在數學知識與技能中的價值觀、審美情趣、行為規范加以挖掘和提升,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通過再現、重演數學知識中隱含的原始實踐認識活動,接受“數學文化”的熏陶,在獲得一個公民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也得到良好的發展。
六、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
數學思想方法的教書是傳遞數學精神,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不可缺少的條件,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與應用,是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的重要紐帶,由于數學思想方法隱含于基礎知識中,以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問題的解決為形成展示的載體,往往不能像具體的數學知識那樣易于掌握,教學時,應把握教材中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新課程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試著用數學思想方法加以解決,逐步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數學思想方法在學生的頭腦中進一步深化,這才是數學教學的更高追求。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構建充滿生命活力課堂,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教學的本質,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學習方式等一系列問題,我們要努力去讓學生走進數學世界,感受心靈與情境的融合,走進無拘無束的想象空間,引發探究未知的沖動和欲望。因此,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發現、及時捕捉生成性的教學資源,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讓課堂煥發出勃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