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語文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同時,必須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具有高尚的審美能力,成為“四有”新人。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筆者認為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要勤于探索:即語文美育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并設法開掘教材中具有審美價值的內容,讓學生在審美愉悅中陶情養性。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別林斯基也曾說:“在藝術中起著最積極主導作用的是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維的重要特征之一。審美想象,是大腦皮層高級神經活動,是人類所具有的特殊的審美功能,是創造性思維閃爍著的耀眼的火花。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根據語言描述進行想象,把他們頭腦中的舊表象進行加工,重新組合,再現某一事物的的新形象,讓這一新形象在頭腦中活起來,從作品無聲的文字中展現出一幅幅有聲有色有形的圖景。
朱自清的散文《綠》寫得非常優美。尤其寫梅雨潭“醉人的綠”時,作者運用博喻來描寫,說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不雜些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教師就應從不同角度啟發學生理解作者用豐富的想象(潭水的漣漪、潭綠的亮度、純潔)來寫“梅雨潭”的綠,可見,潭綠得適宜,綠得恰到好處,美的比喻寄寓著作者的無限熱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再啟發學生聯想《西湖漫筆》中描繪西湖的綠和美的語段,增強學生的美感:靈隱的“綠”蒼翠欲滴,蘇堤的“綠”堅韌不拔,花港的“綠”充滿生機。這樣,把兩篇文章中的綠聯系起來想象,與作者一起擴展想象的空間,“精鶩八極,心游萬仞”(陸機《文賦》),使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去欣賞、品味這“綠”中賦予的情感美、意識美、內在美,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審美的鑒賞力。
魯迅的小說《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祥林嫂她善良、勤勞、質樸、頑強,但是,在舊社會里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成為一個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譏笑的人物,以至被黑暗的社會所吞噬。教師在教學時,就應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人物對話中省略語言的地方,讓學生去想象、補充,深刻認識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產生的原因。如文中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銜去事情中的語言省略,使學生通過想象,可以看到祥林嫂在喪夫失子后的極其痛苦的一顆破碎的心。再如,當魯四老爺聽說祥林嫂被婆家搶回去后,說道:“可惡,然而……”透過省略號,學生想象、補充,可以清楚地看到魯四老爺為人自私、冷酷無情、頑固維護封建制度的真實面目。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學生面對這樣的悲劇,不能不愛作者所愛,憎作者所憎。因此,“我們的靈魂受到深深地感動”(法國批評家圣·艾弗蒙語)。通過這樣的想象、補充、比較、鑒別,追求真善美,貶斥假惡丑的情感在審美的過程中樹立起來了,審美鑒賞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要積極嘗試:即語文美育需要教師積極嘗試各種形式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受到美的感染
(一)啟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鼓勵學生進行多樣的審美實踐。在語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悟到美就必須靠親身參與。教師可在課堂上營造和諧的氛圍去配合,如閉目靜聽冥想,播放富有感染力的音樂,優美的語言描述等形式啟發學生想象,使之在大腦中再現作品的生活圖景,“再現”這一過程將抽象的文字表述形象化,變得具體可感。這樣文章中美好景物、高尚的人物、大自然的勃勃生機、社會事件的動人心魄,都會使學生產生廣泛而美好的審美體驗和積極向上的情感。不僅如此,教師還應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審美實踐,在實踐中展現他們對美的理解與創造力。
(二)綜合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強化美育功效。現在的電視教學、電腦普及為語文美育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多媒體技術配合電視教學可以獲得與課文相關的圖象和配音。比如冰心的《笑》的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用電腦將三個動人的畫面繪制出來配合課文錄音,學生更易感悟到文章的意境美,領悟文中所表現的真善美的統一。另外,教師可用電腦編輯一些實用軟件。最適合目前學生的領悟水平,最能幫助他們提高素質和解決現實問題。學生可利用這類軟件在課余借助電腦、電視去欣賞這些軟件,神游于美的天地,受到美好行為、情感的浸染,久而久之自然不屑為惡,不屑與污濁為伍,向文明與健康的行為觀念靠攏,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引入美的意境,樹立審美的理解力
文學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傳神寫照中,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二者巧妙的融合,便構成了作品的藝術境界。意境是情與景的完美統一,是情景交融的結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讓學生感知形象的具體美,還要把學生引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讓作品所展示的鮮明、真實的生活畫面在學生頭腦中再次浮現,由景悟情。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美的具體現象和細節,品味美的氣氛和情趣,感受美的風貌和品格,體驗美的情感和意境,使美的形象在學生想象中活起來,讓學生進入這一美的形象世界,達到身臨其境,渾然結合一起的境地,從而使學生樹立審美的理解力。
孫犁的小說《荷花淀》具有深刻的意境美.教師講授時,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去理解。文章開篇的景物描寫,真是如詩如畫,一幅月下水鄉圖畫展現在每位讀者眼前:天上皓月當空,月下“千里煙波”,“銀白世界”上清風吹來,“帶著新
鮮的荷葉荷花香”。形、色、味皆全,景、物、情一體,讀者從無聲的文字中看到了詩情畫意交融在一起的美的意境。教者首先應用語言的直觀或視聽直觀(電教手段),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作品的意境里,使其理解作品的美感。在這美的意境中,學生會深深地受到感染和激勵,審美的理解力就一定會大大增強。荷花淀是這樣的美,而支持丈夫參軍,以民族利益為重的水生嫂等勞動婦女的心靈豈不更美嗎?作品中的景物,都充滿著人物心中的情——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的激情。這情景相生的境界,使作品的意境更加廣闊而深邃了。所以,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由景美的意境中過渡到更遠的意境中,去理解人物——中國女性對祖國熱愛的情操美。這樣,才能使學生“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過作者的文字去認識世界,體會人生”(葉圣陶悟),才能使學生具有欣賞意境美的理解力,啟迪學生的愛國之情。
總之,教師通過美育的手段培養學生對美與善的鮮明鑒別力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途徑,也可使語文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棄之不用或忽視美育,正如克魯普斯卡婭所說:“是降低我們教學質量的大缺口。”讓我們所有語文教師一起努力去點燃學生心中真善美的圣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