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馳
【摘要】《盤王之女》、《黑珍珠》、《天門》是劉健教授“新民族根源音樂”創作風格中極具典型的音樂專輯。他曾多次深入各地少數民族山寨村落,與少數民族人民同吃同住,探尋采掘少數民族最本土最純正的寶貴音樂素材。劉娟娟的《回歸自然與精神的樂土——聽劉健教授新作<天門>》,對《天門》這張專輯中的9首作品都進行了介紹,并在主題、音色,創作技法等方面進行了對比;曹冠婷的《劉健與新民族根源音樂——從<盤王之女>到<黑珍珠>到<天門>》?????,從《盤王之女》到《黑珍珠》到《天門》,對劉健教授的三張專輯進行了介紹;從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看,對單曲《天門》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也并不深入和細致,所以想通過寫這篇論文,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來對單曲《天門》進行音樂材料分析,揭示劉健教授的創作意圖,剖析單曲《天門》的藝術特色和創新意義。
【關鍵詞】《天門》 音樂材料分析 藝術特色 創新意義
一、劉健簡介
劉健( 1954-2012)男,中國電子音樂學科奠基人之一,他曾是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計算機音樂實驗中心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電子音樂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也是新民族根源音樂創導者。
二、三大專輯簡介
劉健教授一生共出版了三張專輯,分別是《盤王之女》、《黑珍珠》、《天門》。《盤王之女》,1996年出版,整張專輯收錄9首作品,分別是《盤王之女》、《過山瑤》、《趕歌堂》、《生在云端》、《蝴蝶歌》、《祖先的故事》、《枯滴》、《禮曲》、心愿》,它取材于瑤族,追溯它艱辛的遷徙歷史,展現它豪放的性格和豐富的生活,音樂具有強烈的尋根意識與歷史使命感,是一幅瑤族音樂的歷史畫卷。《黑珍珠》是由臺灣風潮唱片公司2000年出版發行,專輯由《黑珍珠》、《星月梭》、《葉娜》、《司崗里之一》、《司崗里之二》、《木鼓房》、《祭殺》、《阿瓦理》和《燕子》9首作品組成,它以我國云南古老的少數民族佤族的音樂為主要素材, 充分運用其原汁原味的獨唱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樂器(口弦、得、木鼓、獨弦琴等), 結合現代的錄音技術、聲音處理手段以及獨特的音響組織, 勾畫出了佤族人粗獷、純樸、原始、樂觀而神秘的生活畫面。《天門》(2006年出版)是劉健教授繼《盤王之女》和《黑珍珠》之后所創作的又一部“新民族根源音樂”作品專輯。這張專輯中共收錄9首作品:《咚咚喹》、《天門》 、《綠山谷》、《梯瑪神歌》 《山的節奏 》、《天邊的情歌》、《云 》、《飛越苗山》、《五彩河》 ,《天門》單曲作為主打作品。《天門》則取材于湘西土家族與苗族音樂,劉健教授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他是以“天然去雕飾”的客觀視角來處理這些他本人最為熟悉的素材,甚至還彰顯出輕松頑皮的游戲觀念,像一副淡雅的山水畫,顯得清新、流暢、透明和自然。
三、音樂材料分析
《天門》時長7分31秒,整首樂曲以大提琴的音色塑造了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以敘述音樂發展描繪歷史變遷、生老病死,讓我們去感受他的歡樂與悲傷,讓人為之動容。在音樂進行中,每一主題的發展、每一音色的變化既出乎意料,又彼此渾然一體。
《天門》的引子是一段大提琴獨奏,奏出了泛調性旋律,旋律慢而低沉,就像一個飽經風霜的老者孤獨、悲傷的訴說著往事。緊接著一聲急促的長號聲進入主體部分,音樂雄壯有力,節奏均勻,畫面展現的就好像是一幅古代軍隊奔赴戰場的場景,也好像是儀仗隊伍井然有序的向前推進。緊接著緩慢地人聲進入,好像是在低聲哼唱著贊美詩,來祭奠那逝去的親人,然而壓抑、低沉的情緒并沒有持續很久,在1分52秒的時候,隨著一聲鈴聲的進入,節奏慢慢加快,整個音樂顯得歡快、自由、抒情起來,這不由把我們帶進一個美好的夢中,夢中有著那逝去的快樂,感覺自己化身蝴蝶,在溫暖的陽光下,在花叢間自由的遨游,自由的嘻戲,玩耍,好不愜意!然而幸福、美好的生活往往總是很短暫的,在3分39 的時候,隨著低沉、急促的號聲的進入,平靜的生活被著突如其來的邪惡勢力所打亂,萬分糾纏之后,似乎并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隨著鼓聲、號聲的加重,邪惡勢力以壓倒性的優勢徹底的擊垮了他們,只剩下孤獨的人兒在仰天長嘆,訴說老天對自己的不公,訴說著自己的孤寂。縹緲的女聲仿佛在呼喊著那逝去的親人,雖然呼喊聲凄慘犀利,但卻不能喚回那逝去的人兒,只有那無盡的快樂回憶,浮現眼前,直至消散而去。
四、創作意圖分析
專輯《天門》的音樂素材來源于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原始民歌,單曲《天門》作為主打作品,它的靈感來源于劉健教授對張家界“天門山”的感受。天門就是天堂與人間相通的那道門,也可以說天門就是死者與生者相隔的那道門,整個音樂就好像在訴說著親人的離去,雖然親人離世,但是淳樸、樂觀的土家、苗族人民相信他們的親人只是通過天門去了另外的一個世界快樂的生活,相信我們人類來源于自然,離開我們的親人也只是回歸到自然界中,進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我們應該為他們高興,應該積極樂觀的生活下去。在采風的過程之中,土家人、苗家人積極的生活態度,湘西的迷人景色,讓作曲家著迷,他想要記錄下這里的一切,想要向人們傾吐這種感動,讓外界的人們也感受的這里的古老,感受到這里的風土人情。
五、創新意義
《天門》是劉健教授繼《盤王之女》和《黑珍珠》之后所創作的又一部“新民族根源音樂”作品專輯。“新民族根源音樂”是劉健首次在國內提出的“文化環境”論的民族音樂創作的新理念。它強調的是在利用民族音樂素材進行創作時, 盡量放棄對素材的“破壞性”而保持其原始形態。這種理念深深地影響著《天門》的創作, 正如此,在專輯中才能聽到原始的苗族人聲,以及獨特的樂器演奏, 同時也能感受到其相應的音樂形態和獨特的表演形式。另外, 作為世界音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些電子音色及電子處理手段的運用, 使得作品又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和“現代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不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現在很多少數民族的音樂瀕臨消失,而電子音樂正如雨后春筍一樣蓬勃發展,我們就可以學習劉健教授,把原生態的音樂與現代的作曲技法、作曲技術結合起來,定能有新的突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受到人們的青睞,同時也為原生態的音樂得到了保護和傳承做了相應的貢獻。
六.保護與傳承
原生態音樂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資文化遺產,是個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力有了飛速的進步,與世界的交流也是越來越密切,各國的文化也是隨著各種媒介傳播到中國,在這種外來文化的沖擊的大環境下,那些原生態音樂的處境不容樂觀,為了弘揚中華民族關會產藍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對原生態音樂予以重視和保護。
(一)收集于整理,保留原生態。
原生態音樂不是音樂人創作,通過一定的載體記錄下來的,它的傳承方式是在不斷的口頭傳唱衍化而來的,所以我們要深入民間,到人民群眾中去,把更多的原生態音樂收集起來,傳承下去。
(二)對傳承者的保護和傳承
很多的原生態音樂歌手都是當地的農民,為生計奔波,生活的得不到保障,原生態音樂的傳承必然會受到影響 ,希望國家加大對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的支持和保護力度。改善民間藝人的生活條件,生活的得以保證,利于原生態音樂的傳承。
(三)依靠市場機制,打造民族文化產業
(1)提驗原生態音樂中的特有元素,利用現代電子音樂技術,對原生態音樂進行創作和改編,對其表演形式進行充實。把原生態音樂中的故事情節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改編成音樂劇,進行傳播。
(2)“農民兄弟”“土苗兄妹”等原生態歌手在青年歌曲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當地的政府部門應該支持和鼓勵他們,讓更多的人了解原生態音樂。
【參考文獻】
[1]曹冠婷:《劉健與新民族根源音樂——從<盤王之女>到<黑珍珠>到<天門>》[J]《黃河之聲》,2012年第九期.
[2]劉娟娟:《回歸自然與精神的樂土——聽劉健教授新作<天門>》[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3]于祥國:《越界飛行——作曲家劉健和創的學術人生》[J].《人民音樂》,2012年第5期 .
[4]李曉峰:《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與批評現狀的思考》[J].《民族文學研究》2003年第1期.
[5]李鵬云、張映蘭:《“越界飛行”:劉健交互式電子音樂創作研究》[J].《音樂與表演》(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