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晶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三維教育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的確立,充分體現了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培養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遠比科學知識的傳授困難得多、艱巨得多。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應試教學急功近利的影響,教師只注重傳授知識,考什么教什么,因此學生主體個性得不到張揚,潛能得不到發掘。鑒于這一弊端,教師應盡快適應課改的需求,承擔起對學生科學精神教育的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好主導者的作用。
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應落實到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上,落實到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上,落實到對學生的心理、情感、信念的關懷上……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滲透和培養的。
一、轉變觀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轉變教學觀念,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前提。學生一見就怕的老師,永遠走不進學生的心靈,學生不會真誠地坦露自己的心扉,與老師交流思想。這樣的課堂會死氣沉沉,學生會像容器一樣,講什么,記什么,只是被動地接受,不會思考、合作、探究。如果教師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擦亮學生思想的火花,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學生養成善于動腦、勤于思考的好習慣,會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使之欲罷不能。我的課堂非常民主,學生雖然正襟危坐,但絕不畢恭畢敬。課堂上,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家都能認真思考,回答時無拘無束,想啥說啥,七嘴八舌,互相爭論、探討,對學生的積極思考精神,踴躍發言舉動,我及時肯定并加以表揚,讓學生充滿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樣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不但融洽了師生關系,更激活了學生的智慧和靈感。可見,科學精神離不開民主教學,提倡知識面前人人平等,努力給學生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探討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才能發掘學生的最大潛能。
二、改變教法,提倡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將知識從黑板上移到筆記本上,再記到腦子里。這種灌輸,不能為學生的思想插上飛翔的翅膀。學生不善于動腦思考,就不會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有疑問,久而久之,思維僵化,學習熱情、興趣會減退。所以教師要訓練學生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鼓勵他們既要養成嚴謹的態度,又要養成敢于大膽質疑的精神。
比如,我在講《咬文嚼字》一課時,針對演員改郭沫若先生劇本《屈原》中的臺詞,改后的夠味,讓郭老大加贊賞,而借題發揮——敢于質疑精神的難能可貴。沒有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挑戰,哪有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沒有布魯諾對宗教的挑戰,“日心說”怎能被推翻?沒有愛因斯坦對牛頓關于時間和空間觀念的突破,怎能有“相對論”的誕生?科學從不迷信權威,并敢于向權威挑戰。最偉大的人也無法擺脫個人與時代的局限。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哥白尼說:“人的天職是勇于探索真理”,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更愛真理”,這一切都表明:崇尚理性的思考,敢于質疑問題,是科學精神的突出特點。
三、正確引導,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品質。
科學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上要不得半點虛假。科學必須正確地反映客觀現實,實事求是,克服主觀臆斷,反對虛偽和謬誤。語文課不但教給學生知識,而且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我教育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尊重他人意見,虛心聽取他人的不同見解,不盲從他人,不人云亦云,尊重真理,尊重科學。
四、突破常規,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精神。
許多老師強調教學模式,我認為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因為每課有每課的特點,所以不同的課應采用不同的教法,這樣學生才能耳目一新。我常常打破教學常規,標新立異。比如《談清高》一課,我上辯論課,既讓學生對“清高”有正確的認識,又讓學生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問題。雙方精彩的辯論、精辟的見解,讓我對學生有了更深的認識——認識問題深刻、有思想。《雷雨》我上表演課,讓學生融入到課文中,走進人物的內心深處,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霍金的《宇宙的未來》,我與學生一起探究課文中所表達的深奧道理。即使作文課,我也不忘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的培養。我在課堂教學中,時時不忘《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三維教育目標,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合作,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科學精神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科學素養,養成勤于探索、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綜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體會。在我國“科教興國”這一國策的鞭策下,我們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不僅教會學生科學的知識,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大膽思索,勇于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這樣,教育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國家才能立于不敗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