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民
【摘要】在知識社會中,有效進行個人知識管理是提升個人競爭力、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已有研究表明: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高校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未來的知識工作者,做好個人知識管理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要,更是教師職業的需求。本文從個人知識管理的意識角度、知識積累角度、反思角度、交流角度與創新角度來分析高校師范生個人知識管理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個人知識管理 意識 積累 反思 交流 創新
一、個人知識管理的意識普遍缺乏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一部分師范生無意識地進行了個人知識管理,然而這些不自覺的行為難以對自身學習產生持久、深遠的影響。總而言之,師范生個人知識管理的意識普遍缺乏。通過以下幾位師范生在開放式問卷調查中對“在學習中,你是如何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知識的?”這一問題的回答,我們能夠對此問題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
X:“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知識”,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在此之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沒有認真地考慮過究竟怎樣管理自己的知識,所以從沒有有意識地管理過自己的知識。但是,我想接下來為此做些努力。
S:自從大二以來,我們每周的課都排得滿滿的,課下老師總喜歡布置作業。由于我是理科生,完成作業的話時常還需要做實驗、提交實驗報告。經常是完成了老師留的作業,就把書本、把跟學習相關的東西拋到一邊,盡情地娛樂一番,畢竟學習是一件累人的事兒。臨近期末了,好好看看教材(尤其是有“劃重點”的),通過考試就萬事大吉……
Z:進入大學以來,我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中,仍然是被老師“領著”走。老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老師不說的話,自己就不知道該學點什么了。這樣的狀態很輕松,但是同時也感到很迷茫、困惑。
二、注重從實踐中獲取知識,但忽視隱性知識的積累
從知識的獲取途徑來看,知識被劃分為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學校教育傳授的主要是間接知識,因而處于校園中的師范生學到的知識與社會實際存在著脫離、脫節的現象,這是不可避免的。而“實踐出真知”,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況且在社會上,用人單位除了看重學歷,更看重的是求職者的綜合素質、實踐經驗與能力。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更為了增強在日后求職中的競爭力,許多師范生們選擇了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之中。注重從實踐中獲取知識,這是順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表現,也是遵循知識獲取原則的體現。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我們還可以把知識劃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指的是可以用某種符號系統來表達的知識。隱性知識指的是存在于人的頭腦中的隱性的、非結構化、不可編碼的知識。隱性知識來自于個人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直接經驗,也來自于與有經驗的人進行接觸和思想交流[1]。
三、缺乏知識反思的行為
已有研究表明,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地由目標到反饋的自我監控過程。“自我監控是一個將自身進行的活動進程作為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的計劃、監督、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進而達到預定目標的過程。”[2]這個過程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反思”。反思是一個對自身的知識或觀念進行修改、替換或刪減的過程,是一種自我關照、自我揚棄、自我確認和自我追求的過程,是實現自我進步與發展的過程。然而,筆者認為本調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或從某個側面反映高校師范生“缺乏知識反思的行為”這一問題的存在。
四、知識交流與共享的氛圍不濃厚
“閉門造車”在知識經濟時代是絕對行不通的,即使是行業內的專家也必須要“放眼看世界”,在交流中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知識只有在流動中才能實現創新。而通過在交流中完成知識共享,讓別人“知道自己知道”,這也是樹立個人品牌的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在調查中了解到,有的師范生所在班級為了便于同學們進行學習上的交流專門成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成立之初,相關負責人尚能定期(每周末)組織同學們開會,交流討論近期的學習上的相關情況,同學們也都積極參與其中。由此可見,外在的硬性規定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那“自發的力量”究竟如何呢?一半以上的師范生們反映,自己所在的集體(班級、宿舍)中知識交流的氛圍不濃厚。這是一位潛心于治學的師范生發自內心的感慨。談及知識共享,情況同樣不容樂觀。相當一部分師范生認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是增強個人競爭力的“法寶”。學業乃至就業的競爭壓力遮蔽了他們的眼睛,使得他們無法看到真正的、核心的競爭力不在于自己已經擁有的有多么多,而在于在自身現有知識結構基礎上不斷學習、創造、利用知識的能力有多么強,而知識共享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發現自己在知識學習和掌握上的不足。
五、知識創新意識薄弱,缺乏對知識的有效運用
近年來,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培養等話語在教育界乃至社會公眾中已經耳熟能詳。師范生們畢業后走上教師工作崗位,擔當著創新人才培養的重任,他們的知識創新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創新人才的培養狀況。經調查發現,師范生的知識創新情況令人擔憂。大部分師范生缺乏知識創新的熱情,學習中完成了課程任務之余忙于考證以增加就業籌碼,忙于校學生會或校園協會活動以鍛煉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等,忙于兼職以增加社會實踐經驗或擴充生活費用。他們認為基本上沒有時間與精力考慮知識的創新,對于他們而言,即使不創新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在畢業之季求得一份理想的工作,這才是‘王道!”眾所周知,創新能力強的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挖掘豐富多彩的內容,創造條件讓學生將書本知識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善于創造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形式,采用引人入勝的教學方式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林榕航.知識管理原理:從傳統管理邁向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5: 50.
[2]楊平.新課程教師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培養與訓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