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晶
摘 要:新世紀以來,政治、經濟發生了新的世紀性跨越,社會文化尤其是群眾文化出現了新的變化、新的挑戰和新的轉機。廣大人民群眾思想觀念更新,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有著富而思樂的迫切愿望,渴望文化生活更加活躍,積極參與的意識濃厚。群眾文化要有時代的特征,要在新形勢下建設符合時代需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滿足廣大人民文化需求的新文化網絡和格局。如今,文化工作亟需要認真地改革,從體制上、格局上、隊伍上都要以適應的角度進行調整和規劃。
關鍵詞:群眾文化;特點;改革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196-01
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對精神的需求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群眾文化作為與廣大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的社會活動,不斷的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利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
近年來,文化部門主辦、社會各階層合辦聯辦的群眾文化活動適應了時代的需要,積極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文化素質、道德修養,發揮了有利的作用。這些活動依據地方特色,結合了群眾的愛好與意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新穎的內容,形象地展示文化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提高以后,精神面貌也發生了變化,潛在的文化需求在一定條件下會迸發出來。人民群眾渴望文化生活的欲望更加迫切,群眾性的、群體性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形成新的文化動態。如鄉土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家庭文化都各自發揮著本能的特有作用。這些文化都有著品位高尚、活動自如、積極向上的特色,活躍在人民群眾之中,成為群體文化。由此社會行業文化興起的小劇場、曲藝廳、票友會、歌舞廳、練歌廳、音樂茶座、游藝廳、臺球廳、老年活動站等等,文化個體經營也都隸屬于群眾文化范疇。以行業的特點為廣大人民服務,活躍了社會文化,使群眾在閑余之時得到娛樂。
廣大人民群眾在公園、廣場上興起的秧歌隊、青年交誼舞、戲曲演唱等等,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群眾性活動,是一支龐大的活動群體,其活動內容豐富,開展的形勢也多種多樣,在這些活動項目中,廣場民族健身舞最受大家的歡迎,參與的人數最多,在閃爍的霓虹燈下,人們翩翩起舞,形成一道群眾文化的亮麗風景。這些民族舞蹈大多是集體舞,集自娛自樂和健身于一體。這些廣場民族舞蹈,不僅給舞者帶來了身心的愉,也掀起了群眾文化的熱潮,參加活動的人數多,階層面廣,老中青文藝愛好者都在積極踴躍地參加。這些群眾通過各類活動平衡了自己的精神情緒,鍛煉了身體,提高了政治藝術素質,得到了自我安慰。他們還以極大的熱情出資制服裝,買道具,豐富活動內容,并很認真地遵守活動紀律,堅持經常性地參加活動,而且,還起到為社會服務的作用,如秧歌群體與企業聯姻,做廣告宣傳,為企事業單位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并給企業振興發展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是一個在社會上頗有影響的文藝活動群體,這個群體具有群眾性、凝聚性、廣泛性。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興起,堅持不懈地活動,社會效果又很顯著,形成了群眾大文化的網絡格局,活躍在社會各階層,受到了社會的歡迎和贊許,代表了群眾文化深入發展的新特點。
從發展趨勢看,專業輔導與群眾活動的距離在不斷地拉近。群眾自發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隊伍不斷地擴大,給文化輔導工作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擺在文化主管部門面前的任務是抓住機遇,掌握脈搏,高度重視,積極指導,熱心服務。文化藝術輔導部門要選派思想性強,業務水平高,熱心于輔導的文化干部深入群眾中去認真地做好輔導工作。提高活動群體的整體水平,使其在活動上不斷升華。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培養廣大群眾的參與意識,使群體隊伍不斷擴大,鞏固活動成果。在活動內容上做到經常不斷地充實,形式上要不斷翻新,水平上通過輔導使之不斷地提高,達到從質到量有一定的高度。輔導干部既是他們的老師又是他們的朋友,輔導上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尊重群眾的特長,又要發揮本身的水平,還要耐心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這樣,才能使群體活動持之以恒,保證群體活動的鞏固和發展。
群眾文化具有大眾性、娛樂性、廣泛性的特征,群體活動蓬勃發展標志著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說明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同等重要關系。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當前,群眾文化大格局的形成,包括戲劇、曲藝、歌舞在內的各種形式,展示出來的豐富多彩的特點,體現了時代的主旋律,繁榮了社會文化。為使群眾文化工作順利健康地向前發展,暢通無阻,政府的有關部門要加強管理,緊密配合,對社會上存在的“黃、賭、毒”要進行嚴厲打擊。要向廣大人民群眾做好宣傳工作,使人民群眾樹立法制觀念,加強法律意識。并且,要依法規范文化行業,依法做好經營,保障社會的和諧,促進社會的文明。
參考文獻:
[1]朱萍,孫連紅.城市群眾文化的發展趨向[J].理論觀察,2007(06).
[2]許大文,楊秀禮.谫論群眾文化品牌的建設[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04).
[3]石慧.新時期群眾文化的功能與建設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