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葉問3》三月初在內地上映,半月便累計了7.9億元票房,但其票房造假的消息隨即傳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近日公布調查結果:《葉問3》確實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或自購的現象,涉及票房8800萬元。隨著票房造假事件被披露,更大的資本運作鏈條被揭開。經查,《葉問3》制片方最先以眾籌的方式獲得部分制片資金,后又將票房收益權分別出售給香港、內地數家上市企業,資本運作涉及的數十家公司,均與電影主投資方上海快鹿集團關系曖昧,有的甚至直屬其麾下。《葉問3》投資資金在快鹿的關聯公司間流轉后,最終回到快鹿手中。通過“捂盤”式的自買自賣和虛假排場,資本市場對該片的信心得以繼續發酵。相比賣票掙票房,通過資本“游戲”來賺錢顯然輕松得多。(澎湃新聞網、財新網)
【智庫評論】
票房造假只是影視金融化問題的冰山一角。繼續任由金融綁架電影,電影將死無葬身之地。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恣意對賭,將急速催發電影制片成本提高、假票房高于真品質等致命問題,嚴重損害電影產業的根基。金融和文化的戀愛并不平等,在嫁入豪門的短暫幸福之后,文化企業將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羞辱。不久前,曾經出品過《歷史的天空》、《我的兄弟叫順溜》等多部優秀影視作品的小馬奔騰公司,陷入被投資人追討的境地,絕不會是一個特例。在今后的若干年里,我們還會看到,許多曾經優秀的文化企業,被巨大的上市利益所誘惑,舍本逐末,最終倒在上市的前夜,倒在金融資本血腥的絞索之下。政府應當對文化和金融的聯姻制訂更加務實的規則,一著不慎,就會將文化推進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