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出的這一號召,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大家關注的話題包括:從外國制造到中國制造;從古人制造到今人制造;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甚至從“工人精神”再到“工匠精神”。其中,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基本一致,即:工匠對于產品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既有對工藝創新的技術執著,更有對技術水準持之以恒的精神執著,是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品牌聲譽的核心競爭力,更是民族產業應對未來產業挑戰的核心法則。(中國文化報,文化產業新視界)
【智庫評論】
“工匠精神”的實質是敬業精神,敬業精神的缺失是當前社會浮燥的縮影。隨著大量熱錢涌向文化產業,文化領域也變得不再淡定,獨具匠心的精品少了,應景跟風、粗制濫造的商品多了,必將掏空文化產業的內涵,使文化變成金錢操縱的僵尸。如何真正發揚“工匠精神”,打造文化精品,已經成為文化領域不容回避的問題。2015年,山東影視集團制作的“魯劇”幾成霸屏之勢,《瑯琊榜》《偽裝者》《紅高粱》《馬向陽下鄉記》在各衛視與網絡熱播,就是用“工匠精神”生產文化產品的碩果。情懷和追求,本應是文化內容生產的題中之義,今天卻成了奢侈和特例。“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對制造業的要求,更是對全社會的普遍要求。沒有敬業精神,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將一事無成。一個國家的文化進步,包括文化產業的進步,應當建立文化自覺,將“工匠精神”滲透到人們的血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