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良
對資本來說,誰更有利于資本的自我增殖,誰就排在第一位。在資本的循環過程中,股東、客戶、員工都必須“在其位,謀其職”,否則等待的將是市場規律的優勝劣汰。
十幾年前談企業,我們會說“廠房”、“機器”、“土地”;今天我們開始談論“客戶”、“股東”、“員工”,進行價值排序,縱論經營理念。從“物”到“人”,話題和言語轉換的背后,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進步和發展。滄海桑田,讓人不禁有一種歷史的縱橫感,對人類的歷史長河產生一種深深的敬畏感。
其實無論何種排序,其理由都是顯而易見的。商品若沒能得到流通,生產過程便失去意義,這種“驚人的一躍”,意味著客戶的重要性。畢竟只有購買力和需求的存在,產品和服務才能實現價值。最近熱門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個不甚精確的簡單說法,就是“按需供給”,根據不同客戶群體,不同需求程度產出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馬云的觀點也在于此。這是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從近代以來,營利性組織的存在就成為供給的主體。而無論是在任何一個公司或其他經濟實體,員工總是大多數。如何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能力和生產效率,這是組織高效有序運行的關鍵所在。畢竟,沒有員工的勞動,一切都是空中樓閣。誰會說員工不重要呢?
至于股東,毋須過多著墨。有一種說法,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其實是人的欲望。金錢、權力、美色、知識……欲望的無休無止,讓追求的人們不斷開動智慧,引領社會的巨輪滾滾向前。在經濟領域,股東就是這么一類人,他們用獵人般敏銳的眼光,搜索著各式各樣的“金礦”,絞盡腦汁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從主體的角度而言,股東是原初的驅動力,是一切發生的起源。
三個視角,三個過程,三個非常重要的主體,您說它們應該怎么排序呢?其實在整個經濟運行的循環中,對三者進行價值排序,意義并不大。任何企業的經營者,都不會忽視股東、客戶、員工的任何一個群體,否則他的生產經營活動都將會遇到阻礙和瓶頸,無法達到應該有的規模和效益。如果說這個話題,對企業經營者有什么啟迪的話,那么或許這就是這個話題最大的意義。
當然這時,您可能會說這是“漿糊派”,等于什么都沒說嘛。是啊,世界上所有的道理不都是淺顯易懂的嗎?不顧實際盲目進行排序,不是虛偽就是鄉愿了。更況且,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價值位階,既然有價值高低之念,那就應該允許有價值平等之感。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即是如此。換句話說,辯證法而已。
照理說,對這個話題的討論到這里就可以結束了。只是,伴隨著筆端的傾瀉,卻不禁有點感慨。如今對企業的討論開始圍繞著“人”來展開,我們把人分為不同的群體,進行不同的價值排序,這固然是一種進步。但僅僅進行不同的價值排序并不夠,畢竟每個人都不是單獨的原子式存在,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存在的人,在家為父為夫,在企業為職工,在社會為朋為友。不同的人是通過一個個紐帶聯系在一起,社會才能形成。
那么在經濟社會的紐帶是什么呢?是資本。對此我們無須諱言。資本,以其自我增殖的本性命名了一個社會階段,并且在我們國家創造性地與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要發揮決定性作用。這一精神指導,在接下來的不同場合,不斷地加以強調,其背后深意值得大家深思。在資本的循環過程中,股東、客戶、員工都必須“在其位,謀其職”,否則等待的將是市場規律的優勝劣汰。
其實是資本在排序,誰更有利于資本的自我增殖,誰就排在第一位。被排序的要素在不斷變化著,但道理不變!
因此,若是資本擁有人格,面對著現在這個話題,或許要失聲發笑。在資本的視野里,一切都是棋子。幸好,我們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價值不是工具,我們的制度安排讓我們能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資本是紐帶,不是支配力量,我們完全能夠通過我們的智慧,設計并安排好相關的制度,讓資本屈服于“人”,服從于人的全面發展和國家社會的富強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