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鵬

順利完成改革既要尊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一般規律,又要從中國國情出發,認識到“國有企業、國控企業”現有概念的弊端,通過“上面千條線,資本一線牽”和“上面千條線,董事一線牽”兩條主線,在營利性領域只保留國有資本,摒棄大而不活的國有企業,創造“只有國有資本,沒有國有企業”的中國模式。
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包括宏觀運行機制和微觀運行主體,建立市場經濟的宏觀運行機制,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可動搖的方向。同時,建立法人所有制基礎上的現代公司法人制度的微觀運行主體,是國有資本為主的大公司戰略的重要體現。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意味著目前對國企改革的認識,已經推進到國有資本所有者層面。但是,順利完成改革既要尊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一般規律,又要從中國國情出發,認識到“國有企業、國控企業”現有概念的弊端,通過“上面千條線,資本一線牽”和“上面千條線,董事一線牽”兩條主線,在營利性領域只保留國有資本,摒棄大而不活的國有企業,創造“只有國有資本,沒有國有企業”的中國模式。
“國有企業、國控企業”概念不合時宜
現實中,“國有企業、國控企業”這種籠統的提法無法區分公益性的國企與經營性國有資本,既不能市場經濟直接對接,更無法在改革開放中與國際市場有效接軌。美國主導的TPP協議第十七章專門強化對國企和授權性壟斷企業的限制,這將會使我國國企在對外投資中受到差別對待而喪失公平競爭的機會。由此,如果我們仍停留在舊的國企的概念,沿襲舊的管理體制,在性質上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對立,將成為輿論批判壟斷的眾矢之的;在干部選用上多采取行政委任手段,要求國有企業高管人員具備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管理能力的同時,卻以公務員標準限制職業經理人薪酬,就導致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和人事制度不能向現代公司轉化。
因此,我們應該摒棄傳統國企的概念,認清公益性國有企業與經營性國有資本的區別。事實上,只有公益性國企才是真正的國企,這類國有企業主要存在于與國家戰略發展相關的非盈利行業,以貫徹國家發展需求、履行社會公共責任為主要目標,企業家是公務員身份,接受政府的薪酬管制要求。凡是營利性的國資委管理的企業統稱為“國資”,不再以國有企業、國控企業相稱,無論是國有資本為主,還是私人資本和外資為主,都以公司的形式表現。就好比在一個果盤中除香蕉外,還有蘋果等多種水果。香蕉代表國有資本,體量大數量多,但不能忽略果盤中的其他水果,而將果盤叫“香蕉果盤”,也不能認為果盤就是香蕉所有。
國資委管經營性國資、財政部管公益性國企
將國有企業與國有資本區分后,應跳出在國企層面上研究限薪限酬,而將改革目標聚焦到國資管理體制上,研究國有資本出資與監管的關系,財政部管理的國企和國資委管國資的關系。對于承擔國家戰略發展目標的公益性國有企業可由財政部管理,實行行政任命的干部選拔方式與限薪限酬制度。
而中國模式的經濟改革重點應放在經營性國資,在市場經濟中保留在營利性領域的有進有退的國有資本,中國模式下的統一布局、規劃、監管的職能必須要求國務院和經營性實體企業之間有一個角色,這個角色不能由財政部擔任,必須由中國獨一無二的國資委來擔任以實現國有資本與市場經濟的對接。因此,應構建國資體系下的經營性國資統一管理體制。
國資委統一監管經營性國有資本,首先應明確國資的屬性,在國有資本產權明晰、產權獨有、產權流動的基礎上進行資本管理。具體而言,產權明晰即明確法律關系與資本所有者;產權獨立即堅持法人的獨立所有權;同時,由于在資本運作中所有者不斷變化,還應防止所有者轉換中的國有資本流失。其次,初期可以通過在現有集團公司基礎上,組建數量眾多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中國“淡馬錫”),形成“統一監管、分散出資”的國資委體系,實現監管和出資職能的分離。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并不參與實體企業具體經營管理活動,僅僅作為純粹的控股公司,進行國有資本一線的管理和運作,承擔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重任。如此一來,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之下,再無“國企”,一律都是實行公司制度的現代化大公司,人事任命采用職業經理人選聘、薪酬市場化、按照市場經濟準則運行。
“以管資本為主”和“以董事會為核心”構建中國模式
經營性國有資本控制的都是現代公司而非國有企業,他們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一樣,參與市場公平競爭。只不過,這些現代大公司以國有資本參股控股為主,國家通過國有資本這條所有者主線在國家戰略實施和重要產業布局規劃中發揮作用。在此基礎上形成治理結構的經營主線,即董事會,由董事會推薦和選聘職業經理人。通過“上面千條線,資本一線牽”和“上面千條線,董事一線牽”貫徹國有資本在大公司中的意志,承擔舉國戰略中的資源配置和布局規劃功能,形成強大有效的國際競爭力。
只有理順國有企業與國有資本關系,才能實現理論自信;理論自信有利于實現國有資本與市場經濟對接,才能實現制度自信;只有從理論及制度上正本清源,才能在現實中保持國資在特高壓電網、高鐵、航空航天等領域技術競爭優勢,大膽參與國際競爭。如此一來,才能脫掉國有企業的殼,保留國有資本的瓤,同時為其披上現代公司制度的殼,實現現代化大公司中的國有資本運作。
中國的國資改革,應該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構建現代法人制度為核心的微觀運行載體,告別國有獨資企業形態,將國有獨資企業變成國有資本參股、控股的現代大公司,從而實現國有資本與現代公司治理和經營制度相對接,建立“只有國有資本、沒有國有企業”的中國國資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