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庭
近年,江西省永豐縣優質常規稻種植出現了面積擴大、效益增加和農民積極性不斷提高的現象,可是農民高漲的常規稻種植熱情卻與常規稻品種少、退化嚴重的現實相矛盾。為此,筆者進行了優質常規稻種植現狀調查,并就其種植回暖原因及應對措施作些淺析,以期指導糧食生產。
一、優質常規稻種植回暖原因
1. 人們生活水平的需求變化促進常規稻種植回暖
由于雜交稻比常規稻產量高,在糧食緊缺的年代,追求產量而種植雜交稻成為大部分農民的行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粗茶淡飯”的日子已成為過去,人們追求優質、安全、適口的糧食是一種普遍要求。而優質常規稻比雜交稻更具米質優、適口性好、銷售暢、效益高等優點,符合農民種植愿望和人們對米質的要求,正是這種人們對米質需求的原動力,有力地促進著常規稻種植回暖。
2. 良好的生產效益推動常規稻種植回暖
2015年12月,我們在永豐縣進行了一次優質常規稻與雜交稻種植效益比較調查,結果顯示:該縣常規優質稻谷銷售價為150~170元/50千克(如絲苗、軟占、黃華占等),普通雜交稻谷價為125~138元/50千克(一般私營企業收購價為125~133元/50千克,國家直屬庫按國家糧食保護價規定,早稻為135元/50千克,晚稻為138元/50千克),也就是說每50千克常規優質稻谷比雜交稻多賣12~45元。在種植優質常規稻(中二軟占)中,調查的平均產量為450千克/畝,平均產值為1440元/畝,生產總成本為840元/畝(包括種子20元/畝、肥料180元/畝、農藥60元/畝、整地收割200元/畝、田租100元,工人工資280元/畝等合計840元/畝),其平均純收入600元/畝。若種植雜交稻(榮優225),調查的平均產量為500千克/畝,平均產值為1330元/畝,減去生產總成本902元/畝(種子72元/畝、肥料190元/畝、農藥60元/畝、整地收割200元/畝、田租100元,工人工資280元/畝等合計902元/畝),其平均純收入428元/畝。比較可見,種植常規稻比雜交稻每畝收益能增加172元,這種良好的生產效益推動著常規稻種植回暖。
3. 米質優、糧好賣刺激常規稻種植回暖
由于庫容量、資金等原因,永豐縣國家貯備庫每年收容的糧食不到全縣糧食總量的35%,且收購點少,群眾售糧不方便,大部分余糧還是通過私營企業收購加工,銷往廣東、福建、上海等地。由于人們對米質的要求提高,現在優質米多以粒細長、腹白少、米飯柔軟、適口性好等為特點,而永豐縣種植的許多常規優質稻正具備這些優點,所以在糧食銷售旺季常出現雜交稻米滯銷、常規稻米暢銷的現象。因此,米質優、糧好賣刺激著常規稻種植回暖。
二、保證優質常規稻種植應對措施
種植常規稻能節約生產成本、稻谷易賣、稻米好吃、效益高,這正是按照穩糧調優、提質增效、綠色生態謀劃農業發展的一種思路,是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的具體措施,作為涉農部門,應積極采取有效應對措施,以滿足農民對優質常規稻的生產需要。
1. 掌握常規稻與雜交稻特性,幫助農民做好生產布局與配套
雜交稻生長旺盛、根系發達、穗大粒多,在山區與中低產田里,產量比常規稻高,但雜交稻對低溫、高溫、陰雨、日照天氣較常規稻敏感,穩產性低。優質常規稻一般抗性好、米質優,在肥力、水源條件優越的產區,其產量與雜交稻相當。因此,農業技術人員要認真掌握常規稻與雜交稻的特性,分析它們在不同區域的優劣,幫助農民做好布局與配套,使之在不同田塊和季節充分發揮各自個體與群體優勢,以提高糧食產量與效益。這也是在規避天氣帶來的風險,因為單一的雜交稻或常規稻種植,對農業安全生產都有一定影響。
2. 采取多種形式,保障優質常規稻新品種正常供應
目前,各種子企業、公司、經營戶等為壟斷市場,獲得較高的收益,都極力推銷和推廣不能留種的雜交稻,摒棄能留種的常規稻種子(因為優良常規稻種子銷售后,農民不但可以自己留種,還會互相串種,嚴重影響雜交種子的銷售和收益),這是人為阻礙優質常規稻品種正常供應的現象,如果碰到天災,農民補種將非常困難。因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國家安排一定項目資金,加強常規稻品種培育,讓農業科研院校、種子企業和農業服務機構等部門積極參與,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種。二是利用航天誘變、輻射誘變等高科技手段加速新品種培育。三是各地利用當前種植優質常規稻習慣地區,有計劃地建立一定規模的常規稻種子生產、繁育、貯備基地,以提供優質、安全的種子供應。四是縣級農業部門設立公益性的常規稻種子推廣窗口,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技術員聯動方式,打破雜交稻種子壟斷市場和隨意漲價傷農現象,以滿足農民對優質高產常規稻新品種的生產需要。
3. 加強宣傳與培訓,科學指導農民進行常規稻品種的提純和復壯
按照現行規定:常規稻原種純度不低于99.9%,大田用種純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85%,秈稻水分不高于13%,粳稻水分不高于14.5%。一個常規稻品種種植3~4年后不進行提純復壯,該品種退化會比較嚴重。然而,目前大多數農民不愿自己留種,也不具備提純復壯技術,因此各地農業部門在抓糧食生產時,應調查和了解常規稻生產情況,對適應本地特性且產量高、米質優的常規稻品種,科學安排其提純復壯計劃和措施,加強宣傳與培訓,積極組織種糧大戶、糧食科技示范戶、糧食合作社、糧食農場主等,嚴格按種子繁育規程進行提純復壯,以供大田種植。同時,有條件的地方,可由科研單位或農業技術部門免費為農民進行常規稻提純復壯,以保持其優良種性。
4. 注意收脫方法,提高優質稻的加工品質
在優質稻生產中,一定要注意收脫方法,如果收割、脫粒、翻曬、貯藏等細節出現技術失誤,優質稻品種就不一定能生產出優質稻米,效益會因此受到影響。為了提高稻米出糙率和整精米率等,稻谷收獲后,應厚曬勤翻,適速干燥,在通風干燥處分開貯藏,不可曬在公路邊碾壓和水泥場曝曬,更不能把不同品種混收混貯,致使加工品質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