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學
甘薯是鄒城市丘陵山區傳統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15萬畝以上。近幾年隨著人們對甘薯保健功能的認識,適口性強的鮮食甘薯倍受人們青睞,市場需求量大,種植效益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甘薯種植逐漸由淀粉型向鮮食型轉變,因此種植鮮食甘薯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鮮食甘薯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 品種雜而亂 很多農戶為了讓自己種植的鮮食甘薯特色化,不考慮品種的商品品質優劣、綜合抗性及市場需求等因素,盲目引進“新、稀、特”鮮食甘薯品種,出現了有產量、無市場,或者有市場、無產量的被動局面。鮮食甘薯品種的雜亂現象,導致其種植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發展鮮食甘薯市場的瓶頸。
2. 耕作質量差 鮮食甘薯產量與土壤的關系極為密切,塊莖的形成與膨大均在土壤中完成。適宜的耕作深度是鮮食甘薯豐產的基礎。但是在現實生產中,種植者多采用手扶拖拉機進行耕耙,土層較淺、耙地不徹底、土層通透性差,不利于甘薯的形成與膨大。在鄒城甘薯種植區多采取“不種不耕”方式,很難通過凍垡、曬垡實現改良土壤結構的目的,致使在土壤中越冬的蟲卵以及病原孢子增加。
3. 施肥不合理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鮮食甘薯的塊莖膨大除需要深厚疏松的土層外,施肥也至關重要。合理施肥不僅滿足鮮食甘薯地上、地下協調生長的需要,也是增加鮮食甘薯綜合抗性、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的重要因子。但很多種植戶為了獲得短期利益,在肥料使用上“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肥、輕鉀肥”,致使土壤結構失調、板結、通透性差、土傳性病蟲害發生等,嚴重影響了鮮食甘薯安全生產及其商品品質的提高。
4. 農藥使用不合理 由于鮮食甘薯商品品質好,害蟲特別是地下害蟲(如金針蟲、莖線蟲、蠐螬等)較淀粉型甘薯為害更嚴重。有些種植戶為防治害蟲為害,盲目使用農藥,特別是劇毒農藥的大量頻繁使用,不僅造成害蟲抗性增強,其天敵也被大量殺死或殺傷,破壞了生態平衡,致使地下害蟲對甘薯的為害更加嚴重。此外,用藥量及用藥次數增加,常常導致鮮食甘薯中農藥殘留超標,直接影響了鮮食甘薯的食用安全。
5. 管理技術相當落后 近幾年雖然推廣了高剪苗、黑色地膜覆蓋免翻秧、科學化控、配方施肥等技術,但種植戶由于受固有管理習慣影響,對新技術接受慢,直接影響了鮮食甘薯產量的提升。
6. 交易市場不健全 鮮食甘薯交易市場沒有與種植面積同步。種植者市場意識不強,銷售渠道以隨機小商販收購為主,銷售上處于被動局面,沒有定價話語權,形成增產不增收的怪圈,其種植效益難以得到保證。此外,規模較大的種植戶市場創新意識不強,國內外市場開拓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鮮食甘薯規模化發展。
7. 貯藏技術不夠完善 2015年至2016年的鮮食甘薯市場調查表明:鮮食甘薯平均銷售價格,10月份0.95元/千克,12月份1.5元/千克,翌年3月份3.0元/千克,最高銷售價與最低銷售價相差215.79%。鮮食甘薯貯藏是實現周年供應獲得較高種植效益的途徑之一。但是由于貯藏設施不完善以及貯藏技術不完備,種植戶對鮮食甘薯貯藏積極性不高,致使高產與高效不同步。
二、鮮食甘薯發展對策
1. 調整種植結構,實現鮮食甘薯規模化發展 充分利用鮮食甘薯適應范圍廣,具有耐旱、耐瘠、產量高的生物特性,擴大其種植面積,進一步優化品種、產量結構,完善貯藏設施。通過培訓,增強種植戶市場意識,提高生產管理及貯藏技術水平。通過土地流轉,培養鮮食甘薯種植大戶、貯藏大戶、銷售大戶,形成政府扶持撬動,專業戶、能人帶動,從而實現分戶種植、規模發展的生產格局。
2. 適應市場需求,選種優質高產品種 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立足本地鮮食甘薯生產環境和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鮮食甘薯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篩選出適合本地生產的產量高、品質優、抗病性強、市場前景廣闊的鮮食甘薯新品種,讓品種效益最大化。如2014年鄒城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引進試驗的鮮食甘薯新品種—濟薯26,平均每畝產量達3863.7千克;2015年進行了大面積示范,平均每畝效益達4630.50元;2016年該品種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占鮮食甘薯種植總面積的80%以上。
3. 實行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是提高產量、節約資源、減少化肥污染的生產技術措施之一。依據生產100千克薯塊需要吸收純氮4~5千克,五氧化二磷3~4千克,氧化鉀7~8千克,其中鉀:氮:磷為1∶0.6∶0.5的需肥特點實行配方施肥。在鄒城市一般中等肥力地塊,每畝需施腐熟的優質有機肥(如雞糞、羊糞等)4000~5000千克,干燥的草木灰250千克,46%尿素10千克,64%磷酸二銨12千克,50%硫酸鉀20千克,結合開溝,將肥料集中施在壟下,平衡土壤養分,促進甘薯地上與地下協調生長,培肥地力,從而實現藏糧于地。
4. 引導種植戶使用生物殺蟲劑 種植鮮食甘薯,常見的害蟲有蠐螬、金針蟲、莖線蟲等,主要病害有黑斑病、黑痣病等。在鮮食甘薯病蟲害防治方面,應積極推廣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如采用白僵菌防治地下害蟲、放線菌防治莖線蟲、頻振式殺蟲燈防治蠐螬,使用木質素菌肥防治黑斑病、黑痣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鮮食甘薯病蟲害生物結合物理防治技術的推廣,能夠規避農藥殘留,確保其食用安全,為進一步拓寬鮮食甘薯國內、國際市場奠定堅實的基礎。
5. 加強技術推廣力度 鮮食甘薯是易于管理的高產作物之一,針對種植戶管理比較粗放、高產與優質矛盾突出的問題,結合實施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培訓等項目,加強種植戶鮮食甘薯生產管理技術,如開展規范化育苗、高剪苗栽培、黑色地膜覆蓋免翻秧、科學化控、科學貯藏等技術培訓。鞏固完善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甘薯示范園建設,以技術引領、示范園帶動的方式,全面提升鮮食甘薯種植戶栽培管理技術水平。
6. 完善鮮食甘薯交易市場體系,做大做強鮮食甘薯產業 做好市場整合,在鮮食甘薯主產區建立鮮食甘薯交易市場,采取政策扶持、信息服務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培植一批有開拓精神、創新意識的鮮食甘薯經營戶或經紀人,讓他們做大做強,進一步延長鮮食甘薯銷售半徑,成為防止鮮食甘薯銷售價格大起大落的“定海神針”。
7. 做好鮮食甘薯貯藏,實現周年供應 鮮食甘薯地下貯藏窖的做法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擴大單窖貯藏規模,做好貯藏窖的溫濕度調節,實現地下貯藏、地上育苗的結構布局。鮮食甘薯通過貯藏不僅能夠提升自身價值,還可以實現周年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