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罡+劉廣麗
近年來,江蘇省濱海縣農業部門針對當地實際,通過推廣簡化栽培技術配套多熟栽培提高棉田綜合效益,技術措施主要有:
一、調整畦面,預留早茬
從秋播開始,將畦寬統一調整到3.33米(含墑溝),以一熟或接空茬為主體。
二、選擇良種,地膜覆蓋
選擇泗棉3號、蘇棉12號包衣良種,堅持促早栽培,普及地膜覆蓋技術,使有效開花結鈴期前伸后延。在規模種植地區提倡選用地膜直播栽培形式。在栽培水平較高的棉區,仍要堅持推廣移栽地膜棉技術。
三、肥調結合,搭足架子
施肥采取“一基二追”法,以葉面肥作補充,每畝共施純氮18~20千克,結合冬春棉幅耕翻,施有機肥2000千克,并增加前茬秸稈還田數量,移栽或直播時,每畝施棉花專用包膜肥40~50千克,在7月上旬或7月25日前后分兩次重施花鈴肥,每畝用純氮12千克、生物鉀肥200毫升;8月上旬用4~5%尿素液于晴天傍晚噴施,噴施1~2次。化調掌握早調、輕調的原則、對瘦苗、弱苗、病苗等葉面噴施豐產靈、惠豐滿等促進劑。化控于初蕾期每畝用保鈴素50~75毫升調節生長,盛花期每畝用助壯素3克加保鈴素100毫升,減少花鈴脫落,打頂后用助壯素5克,減少贅芽發生,節省清理用工,10月20日前用乙烯利催熟。化調的具體時間和用藥數量視苗情和天氣靈活掌握。在密度維持每畝3000~3200株的前提下,通過肥調結合,力爭單株有效果節穩定突破60個,搭足棉花豐產架子。
四、綜合治理,防病治蟲
做好棉幅冬耕凍土、春翻曬土工作,拾凈棉田病殘缽體,降低病蟲基數;苗期采用撒施毒土、緩釋劑涂莖等辦法,控制蚜蟲、地老虎、紅蜘蛛、盲椿象等害蟲危害;對三代、四代棉鈴蟲,加強預測預報和統防統治工作,做好插把誘蛾和人工捉蟲,不打保險藥,嚴格按照病蟲測報適時用藥,中后期普及使用彌霧機械,治蟲盡量與補肥、化調結合進行。全生育期整枝工作簡化到2次,第一次于現蕾后公枝達2片真葉時清理公枝,第二次于8月初打頂。小行封行后結合追施第一遍花鈴肥,做好揭膜、松土、培壟工作。
五、多熟套作,增加效益
充分利用畦寬、行大、茬口早的優勢,利用封行前和吐絮后期這段時間,普及推廣以冬春間套為主體、以春夏間作為補充的多熟立體種植技術,提高棉田綜合效益。可以采用“棉花、大蒜(洋蔥)、花生(芝麻)”,“青菜、馬鈴薯、棉花”、“青蒜(菠菜)、早毛豆、棉花”,“大麥、棉花、西瓜”,“菠菜、包菜、棉花、甘薯”等立體種植模式。
同時,抓好以下配套措施:一是優化布局,規模種植;二是增加投入,提高棉田抗災能力和產出能力;三是積極培植新市場,以實現副產品的快速消化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