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世盛 楊旭
?
我國合作經濟教育培訓的特征與問題
合作經濟教育培訓包括政府工程類培訓、高等院校綜合教育培訓、職業院校與地方合作的專業培訓、遠程教育培訓、涉農企業業務培訓。
滕世盛 楊旭
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法》實施,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得以明確。與此同時,從中央到地方“點面結合”的培訓體系開始建立,政府行政推動正在主導教育培訓規范與正規化、合作經濟高等教育開始恢復、新型教育培訓形式不斷涌現,合作經濟教育培訓呈現諸多新特征。2016年1號文件提出,“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要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真正為推動農村合作事業發展積蓄力量,對現有的合作經濟教育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專門針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教育培訓起步較晚。但是,依托原有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合作經濟教育培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一些特色培訓內容。
政府工程類培訓。現階段,我國農民的教育培訓主要依靠政府的項目推動,一般由農業部等政府部門牽頭,通過制定培訓規范,選擇一批有資質、符合條件的培訓機構,圍繞某一主題,階段性的實施具有一定政策目標的培訓活動。中央政府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給予適當的財政資金的支持,地方提供相關的配套資金,這一模式也已成為了農民合作社教育培訓的主流形態。2004年起,農業部等六部門共同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農民合作社管理人員培訓”;2007年農民合作社法頒布之后,針對農民合作社的教育培訓項目開始大量涌現,2009年農業部將陽光工程“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項目”確定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增實施的一項主要任務。2010年農業部研究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實訓基地管理暫行辦法》等3項規章制度,2011年農業部等四部門共同出臺了《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培訓實施方案》,確立了2011年—2020年農民合作社人才培訓工作目標、主要內容、工作方案。
高等院校綜合教育培訓。目前,我國的高等院校中仍有一些大學保留了合作經濟類專業,諸如安徽財經大學的合作經濟、華南農業大學農村合作經濟管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股份制與合作經濟、北京工商大學的合作經濟理論與實踐、云南民族大學的合作經濟理論研究等。但是,由于高校的合作經濟專業屬經濟大類,并且大部分的院校并沒有開展相關的非學歷教育培訓。因此,高校教育與目前農民合作社發展中所需要的側重經營管理的人才培養方向不太相符。從全國范圍來看,僅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統籌設置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學院不僅進行全日制本、碩人才培養,還面向全國培訓合作社管理與發展高級技能人才。自2008年成立以來,面對農民合作社,先后開設了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培訓班、監事長培訓班、輔導員培訓班、財會人員培訓班、營銷人員培訓班、農民漁業合作社培訓班、農民林業合作社培訓班、農機合作社培訓班等多種類、多層次和多元化的專業培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另外,農業部也于2008年9月初在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設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教育中心”,重點加強合作組織人才的培養。

職業院校與地方合作的專業培訓。1995年供銷合作社系統改革之后,原有的供銷學校開始面向市場辦學。一部分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一些下放給地方政府合并后升格為綜合性的高職院校,逐漸失去供銷合作社特征。隨著供銷合作社系統和合作社的快速恢復和發展,職業技術學院開始借助區位優勢,根據自身特色調整教學方案,優化課程體系,逐漸面向供銷合作社系統與農民合作社等基層組織開展相關教育培訓。山東經貿職業學院配合山東省供銷合作社,完成現代流通服務體系日用品流通網絡建設規劃,承擔山東省現代流通服務體系店長培訓工作,同時,還受部分市縣供銷合作社的邀請,提供現代流通網絡建設技術咨詢等服務。此類培訓多數根據當地實際,采用專家授課、現場觀摩、業務座談、促銷競賽等多種形式,培訓效果十分顯著。
遠程教育培訓。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是對農民進行遠程培訓的一種傳統形式,通過開展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為廣大農村培養了大批農業技術人才。我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經過了30多年的改革發展,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縣四級建制農廣校和鄉村教學點五級辦學體系,截至2015年全國擁有省級農廣校36所、地(市)級農廣校314所、縣級農廣校2171所。在互聯網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的現實背景下,其已經成為了我國農民教育培訓十分寶貴的存量資源。2013年農業部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建設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意見》,為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發展遠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意見明確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教育培訓服務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效結合點,要加大對一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民教育培訓的扶持力度。
涉農企業業務培訓。由于各地合作社發展的基礎參差不齊,現有培訓機構的資源與運作模式難以滿足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個性化需求。而企業的市場化探索成為教育培訓領域一支活躍的力量。對于企業而言,教育培訓是其網聚合作社資源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訓活動,增強合作社對公司業務的依賴,以此為后續的咨詢和付費服務篩選目標用戶。以中農信達集團的合作社教育培訓為例,2015年該公司農民合作社的教育培訓已達幾千萬元的市場規模。一方面他們為農民合作社提供管理與財務信息系統;另一方面,通過菜單式培訓建立了一個完整、高效、準確的信息反饋機制,依靠對信息與資源的整合,為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與政府部門的教育培訓相比,商業化的教育培訓瞄準機制更為精確與高效。
雖然合作經濟教育培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多元化培訓漸成趨勢,但存在的問題依舊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培訓體系不健全。現有的合作經濟教育培訓體系缺乏整體規劃和布局,全國還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專用網絡和機構,培訓任務主要由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系統間完成,重復培訓或空白培訓的問題較多;職業教育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成人教育學校及其他培訓機構任務分界不明,培訓主體比較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發揮;農業園區、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基層的培訓尤其是合作社內部專業培訓激勵與財政獎補制度缺失。
合作社高等教育幾近空白。從全國范圍來看,青島農業大學成立的合作社學院起到的輻射作用有限,國內的諸多高校開設的合作經濟課程理論與實踐難以實現有效融合;全國范圍內的農業院校的教育培訓各自為政,沒有形成統一的網絡;各省市農業院校也未與政府行政部門以及基層科研機構形成機制互補。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訓帶動作用并不突出。
培訓師資力量不均衡。合作經濟教育培訓領域知名專家較少,缺乏既掌握理論知識又具有實踐經驗同時專注于合作經濟的教師隊伍,中青年骨干力量不足,復合型人才匱乏;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與引導,很多優秀教師投入到教育實踐;教育培訓過程中,并沒有建立教師的教育成效反饋機制,無法激勵教師改善教育方法與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多元培訓模式亟待完善。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合作社法規和政策、具備合作社理論知識、擅長合作社經營和管理,又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精通農業科技推廣和應用的復合型人才;流通領域的企業管理等高端人才培訓、網絡教育培訓等,都要求更加專業化與針對性的內容。單一的課堂式的培訓難以滿足不同生產流通不同環節的需求。
信息互通渠道不暢。我國的合作經濟基礎教育落后,通過項目培訓或者系統內的培訓,難覆蓋所有基層人員。加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系統建設相對滯后,合作社系統均缺少準確的信息獲取與互動渠道,農民合作社的教育培訓供需市場難以成型。
市場培訓機制缺乏。我國的農民合作組織或者相關農業產業化企業,自覺或者主動尋求培訓教育習慣短期內難以形成,市場化開展合作經濟教育培訓動力不足。社會組織或者企業開展合作經濟教育培訓,要得到市場的認同,形成自有品牌,逐漸確立付費與后續服務模式,還需要更多的嘗試。
隨著國家對合作經濟教育培訓的重視,我們迎來了體制改革的窗口期,建立完善高效的運行機制,促進合作經濟教育培訓的整體提升,統籌規劃、科學整合勢在必行。
打造“上下貫通,優勢互補”的教育培訓體系。我國的合作經濟教育培訓并不成系統,整體上缺乏固定的培訓實施的主體,政府主導的工程類培訓引領了教育培訓的方向,持續性較差。為此,要進一步明確不同層級開展教育培訓的范圍,規范教育培訓的發展,確立國家級,省級、市縣培訓機構的職能分工。上一級的培訓機構要將帶動下級機構培訓發展作為工作重點,著重為下級機構提供教育培訓新知識與新技能。對于下級機構無法獨立完成的內容,上級機構逐級整合資源,開展具有規模優勢的培訓。從而給予基層培訓機構足夠的空間,避免重復、空白培訓,發揮系統的整體優勢。
政府工程類培訓一方面要引導不同層級間的分工協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職業技術教育、農村廣播電視學校等資源,促成多方共同參與的教育培訓格局。在教育培訓基本功能得以發揮的基礎上,制定長期的教育培訓規劃。對高校等培訓機構,賦予一定的權能,確立不同機構間穩定的協作關系,逐步打造省、市、縣不同層級高校、職業技術院校等為主體的培訓體系,形成全國一體化的培訓機制。
培訓機構要著力成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供給方。
教育培訓可以兼顧公益性和經營性,如何進一步延伸與拓展教育培訓的服務功能,將可能成為影響培訓機構持續發展的關鍵。現階段政府對購買公共服務具有相當高的訴求,為機構研制高質量的教育培訓內容提供了新的契機。高校、職業技術院校等教育培訓機構可以與各級政府共同合作,為地方定制教育培訓課程,以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組織實施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培訓。并通過挖掘基層的需求,強化瞄準機制,開展更大范圍內的跨層級的培訓,甚至跨區域的橫向培訓,形成自有的商業品牌優勢。
培訓要明確農民合作社的需求導向。合作經濟教育培訓的對象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合作社成員、其他群眾以及有志于從事合作社工作的人員,并且各地實際情況差異較大。培訓課程設計以及教學方式方法選擇,需要體現出區域或行業特征,需要通過案例式教學,使得培訓受體,更新觀念,快速接受新生事物;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并結合典型示范、組織外出參觀、考察學習等形式在更大范圍增強廣大農戶的合作興趣和合作意識;通過建立合作社信息系統,準確掌握基層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使得基層合作社獲得主動尋求教育培訓的渠道。
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培訓主體作用。高質量的教育培訓,需要有一定的理論研究作為支撐。相較于教育培訓其他參與主體,研究人員有長期跟蹤與發現受訓者需求的基本條件,若能夠將研究資源導向教育培訓,則教育培訓活動的質量將大大提升。相關政策需要向這一群體傾斜,可將一部分的財政支持資金,以教育培訓專項課題的形式下放,各地培訓機構進行相關的課題申請,并可結合或者捆綁一定的公益性培訓,以檢驗課題成果的有效性,從而,引導這一群體積極參與基層教育培訓工作。
(作者單位:滕世盛,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園林局;楊旭,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合作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