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農村信息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
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笆濉睍r期,大力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全面深度融合,確保“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取得明顯進展,有力引領和驅動農業現代化,農業部組織編制了《“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近日正式印發實施。
內容概覽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把信息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以建設智慧農業為目標,著力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農業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能力、著力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全面提高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讓廣大農民群眾在分享信息化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為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
堅持服務“三農”。緊緊圍繞農民群眾期待和需求,瞄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制約,把現代信息技術貫穿于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繁榮農村經濟和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加快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堅持統籌推進。遵循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律,增強工作推進的系統性整體性,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級農業部門、統籌農業各行業各領域、統籌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發展與安全,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上下聯動、各方協同,因地制宜、先易后難,確保農業農村信息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創新應用。創新引領,把信息技術創新擺在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核心位置,協同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應用為要,把農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能致富作為衡量標準,大膽探索創新應用機制和模式,務求信息技術推廣應用取得實效。
堅持共建共享。以共享促共建,先內部后外部,推動建立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工作協作協同、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格局。增強互聯網思維,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農民主人,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積極性,推動建立多方共贏的可持續商業化運行機制。

“十三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主要指標
到2020年,“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為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先導力量。
生產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核心技術、智能裝備研發與集成應用取得重大突破,大田種植、設施園藝栽培、畜禽水產養殖、農機作業、動植物疫病防控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適宜農業、方便農民的低成本、輕簡化、“傻瓜”式信息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農業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比例達到17%。
經營網絡化水平大幅提升。運用互聯網開展經營的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大幅上升。農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推動農業市場化、倒逼標準化、促進規?;?、提升品牌化的作用顯著增強,帶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農業生產資料、休閑農業電子商務加快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應用取得新進展。農產品網上零售額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
管理數據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初步建成,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完成云化升級?!盎ヂ摼W+”政務服務建設任務全面完成,農業行政審批、農產品種養殖監管和農資市場監管、土地確權和流轉管理、漁政管理等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成運行。
服務在線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加快普及,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及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基本覆蓋全國所有行政村,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大幅提升,農業新媒體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服務站覆蓋率達到80%。推動鄉村及偏遠地區寬帶提升工程實施,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2%。
加強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融合應用
生產信息化是農業農村信息化的短板,亟需加快補齊。加快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種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生產過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應用,構建信息技術裝備配置標準化體系,提升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水平。

促進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
加快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創新流通方式,打造新業態,培育新經濟,重構農業農村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農業政務信息化提檔升級
政務信息化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抓手。加強農業政務信息化建設,深化農業農村大數據創新應用,全面提高科學決策、市場監管、政務服務水平。

推進農業農村信息服務便捷普及
加快建立新型農業信息綜合服務體系,集聚各類信息服務資源,創新服務機制和方式,大力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信息服務,提升農村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普及。

夯實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支撐基礎
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創新與應用基地建設力度,大力培育農業信息化企業,支撐農業農村信息化跨越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