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副部長 屈冬玉
?
權威觀點
農業信息化必將為中國經濟轉型提供廣闊空間
當今時代,信息社會加快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形成了歷史性交匯,信息化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融合正在向廣度和深度拓展,為改造提升傳統農業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農業部副部長 屈冬玉
農業作為傳統產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迫切需要信息化對其進行改造、夯實基礎;也是發展中國信息經濟的主戰場,必將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廣闊空間。
當今時代,信息社會加快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形成了歷史性交匯,信息化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融合正在向廣度和深度拓展,為改造提升傳統農業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從當前看,農業信息化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概括為“一機三器”。
一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動機”。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發展農業信息化,可以充分發揮物聯網節本增效的作用,充分發揮電子商務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充分發揮大數據指導生產、引導市場的作用,充分發揮信息服務拓展消費空間的作用,為帶動農業市場化、倒逼農業標準化、促進農業規模化、提升農業品牌化增添新元素、提供新動力,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的目標
二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器”。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有效應對農業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與優質安全農產品緊缺并存、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加大與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的戰略舉措。發展農業信息化,有利于加快建立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實現供需精準對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進而破解價格“天花板”、成本“地板”、補貼“黃箱”、資源環境“紅燈”等瓶頸制約,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同時,農業農村還是“互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發展的重點領域,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還必將催生出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激發農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為持續增加農民收入開辟新途徑。
三是改善農業宏觀調控的“減震器”。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宏觀調控能力。發展農業信息化,運用大數據技術,發揮大數據的預測預報、實施調控功能,可以及時準確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判,在把握市場趨勢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減少盲目干預,提升農業宏觀調控和管理決策的能力,完善“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機制,有效防止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大起大落,促進總量平衡、結構平衡、質量提升。
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加速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薄弱的環節就是農民收入,怎么能夠實現農民收入翻番,特別是全國6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要在“十三五”期間全部脫貧,這是最需盡快補齊的短板。發展農業信息化,加快信息流引領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向農村集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助推貧困地區的產業優化升級,讓優勢特色產業的應有價值得到體現,確保3000萬貧困人口通過產業扶貧實現精準脫貧。同時,發展農業信息化特別是大數據的應用,還可以提高扶貧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讓貧困地區的農民分享信息化成果,確保貧困地區的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農業信息化的主要任務必須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目標,即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要實現脫貧,同時要實現“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重點是要實現兩個“有效對接”,一是在生產環節,要實現農業信息化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管理能力的有效對接,這是首要的根本的任務。這個對接實現了,就可以使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極大提高,切實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切實破解“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困局;二是在流通環節,要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這個對接實現了,就可以創造需求、改善供給,切實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為農民增收拓展新的空間。
我國農業信息化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滯后于農業的化學化、水利化、機械化,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差距也很大,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
一是認識上有偏差。“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是新生事物,在農業上的應用成效還不夠顯著,有的尚未認識到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會對農業產生變革性的影響,“+互聯網”的主動性不夠。對數據的共享開放存在不愿、不敢、不會的問題;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存在政府大包大攬或放手不管的現象。尤其有的地方在推進“互聯網+”行動的過程中,僅停留在發展電子商務上。
二是農村特點和商業模式亟待研究和探索。農業不同于工業,對象都是生命體;農村不同于城市,不僅分散而且農民素質不高,在實踐中存在套用“互聯網+”工業、城市電子商務模式和做法的問題,不接地氣,出現了水土不服。有的不懂農業,盲目把農村視作藍海,沒有真正找到能盈利、可持續的運營模式。
三是基礎設施薄弱。與交通、商務、金融等行業和智慧城市等領域相比,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投入明顯偏少。目前農村仍有約3.8萬個行政村沒有通寬帶,還有70%以上的農民沒有利用互聯網。農村物流特別是冷鏈物流體系、標準體系不健全;網絡信息體系不連通,“孤島現象”較為普遍;農業物聯網設備成本偏高,農民用不起、用不上;農村公共信息服務村級站建設和設施設備配置滯后。
四是科技研發應用能力和人才不足。各級財政對農業信息化的科研投入力度不夠,企業作為農業信息科技創新主體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科研與生產脫節的現象依然存在。既懂農業又懂IT的復合型人才十分奇缺,更因農村條件艱苦、收入不高很難留住,尤其是政府工作人員、基層農業干部、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都普遍存在信息化應用能力不高的問題。

信息化的顯著特征是融合、創新、跨界。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要秉持合作共贏、眾籌共享的理念。在實踐中,要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堅持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政府主要是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二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主要是發揮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的作用,地方重點是在中央的統一架構下,結合當地實際,創新性地推進工作,抓好落實,要把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三是企業和農民的關系,企業和農民都是市場主體,在發展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既要讓企業有利潤,更要讓農民得實惠。也只有讓農民得實惠,才能確保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保持強勁的內生動力。
在發揮中央政府部門的作用上,繼續做好頂層設計,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
信息化已經給農業生產、農村生態、農民生活帶來深刻影響。農業電子商務在東、中、西部競相發展,已經顯現出促進農產品銷售、帶動農民增收、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巨大作用;農業物聯網在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農機作業監控、生態環境監測已經取得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農業大數據已經有了一個良好開端,農業展望大會已連續3年對未來十年主要農產品產銷形勢作出預判;信息進村入戶已在試點地區的鄉村落地生根,實現了把“世界帶進村子、把村子推向世界”。
農業信息化未來5年—10年的總體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業的在線化和數據化改造。總之,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必將催生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大力涌現,必將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升級提供新元素、新動力,農業信息化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發展空間無限、前景美好。
(摘編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