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志堅 / 著

選自《大明山花》2014年冬季號
算起來,開三輪車搭客掙錢過日子已有十多年了。當年在廠里上班,空余時間多,看到街上載客運貨的三輪車很多,便湊錢也買了一輛,利用業余時間上街做生意,增加家庭收入,后來企業改制,國有企業變成私營企業,幾百號員工買斷工齡,成為下崗工人,當然大部分職工被老板反聘回廠上班。我便以三輪車為業,這一開就是十多年,原想開到退休就歇了,誰知今年縣政府為了創建特色旅游名縣,整治市場環境和交通秩序,依據交規法,準定載客三輪車屬于非法改裝非法營運,堅決打擊取締,于是三輪車退出了市場,我們眾多“三馬仔”只好另謀生計了。
機動三輪摩托車,陜西人叫“三腿驢”,廣東人叫“三腳雞”,廣西則叫“三馬仔”。20世紀90年代初不知是誰第一個買回的,在這之前,縣城里運貨的主要靠人力三輪車,后來三輪摩托車逐漸發展增多,由最初的二沖程發動機到四沖程式,再由腳踩起動發展到現在的電起動。隨著縣城的擴展、市民的增多、市場的需求量增大,出現在縣城里大街小巷里的三輪車有如“忽然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各鄉鎮各村屯也都出現不少三輪車,給百姓的出行趕街、走親訪友、買賣貨物等帶來極大的便利。據交警不完全統計,全縣注冊入戶的三輪車近三千輛,黑車還有不少,而在縣城里載客三輪車有六七百輛,每天奔跑在縣城各個地方的眾多三輪車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開三輪車的日子,就是親歷縣城發展的日子,就是見證百姓生活變化的日子。我作為一名地道的“三馬仔”,與眾多車夫一道切身感受縣城變化的點點滴滴:一區、二區完美了,三區開發了,城西開發了,再后來城北也開發了,黃周片區也征地逐漸開發了。每一個區域的開發都增加多條街道,都建起住宅小區。看如今的縣城,街道縱橫、樓房林立、車輛如流、市場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因為我們天天拉客運貨的緣故,見證了多個大院的改造升級,如政府大院、百貨公司大院、農機公司大院、食品公司大院、糧所等;見證了大豐一橋的拆舊橋建新橋和跨越澄江兩岸的幾座大橋建成;見證了政府大禮堂、廣場、公園的落成;見證了縣醫院漂亮的門診樓與住院樓的落成;見證了進城大道和繞城路的建成;見證了一些單位的搬遷:教育局、財政局、檢察院、武裝部……
再沒有什么職業比我們“三馬仔”更深切體驗縣城的發展與變化了,當我們行駛在熟悉的寬敞的馬路街道上,停靠在嶄新大氣的住宅小區內,如寨柳花園、東方國際、龍湖新城、永安福園、明山花園等,我們感慨縣城發展之神速;當我們看到廣場上跳舞的大媽、公園內散步的居民,看到市場商場的購銷兩旺,看到街道旁停滿了的小車,我們為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而高興;當我們把客人安全送到目的地,把外來民工送到工地,把市民或單位采購了的貨物準確送達,把老板需要的貨物運到市場或從市場運出來——我們也能為縣城的發展付出一些辛勞感到欣慰。當聽到客人下車后對我們說聲“謝謝”“辛苦了”,我們感激不已,我們感謝市民這么多年來對我們三輪車夫的認可和尊重。
“三馬仔”是一種稱謂,更是一種職業,我與車為伴,以車為業,為養家糊口的工具。剛開始時,也曾彷徨過、苦悶過、憋屈過,因為時常碰到一些老同學和過去的同事,他們在好單位混得不錯,有的還是科級干部,從他們愕然的眼神中我讀出信息:怎么淪落到開三輪車了?于是我不在熱鬧的地方候客,免得再與他們打照面而尷尬。時間是忘情水是解憂液,慢慢地才調整了情緒與心態。盡管我們開三輪的屬于販夫走卒、弱勢群體,但也是憑勞動過日子,也有做人的尊嚴、職業的道德。雖然我們的收入不多,懶的月入千兒八百,勤的開車時間長的每月掙的也不過兩千左右,但我們掙的是本分錢,我們急客人之所急,盡自己之能力,便民是我們的宗旨,安全是我們的準則。
看似我們自由、隨意、靈活、成本低,也不是什么體力活,既能為家里做事,又能外出搭客運貨賺錢,其實里面的酸甜苦辣只有我們感知。三輪車確實便民周到,招手即停,有求必應,是市民出行的代步車,是運貨的搬家的運輸車,是商家促銷的流動廣告車,還是送病人到醫院的應急車。有天半夜,與我同樓另一單元的一位老人犯病了,家屬來拍門叫我,我馬上開車送他到醫院,家屬硬塞給我十塊錢還連說謝謝,這樣的事有過幾回了。今年七月,我年已八旬的老母親因勞累至腰腿疼痛,我把她從老家拉上來到中醫院,檢查是骨質增生和腰間盤突出,住院治療半個多月,我的三輪車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后沒了三輪車,那就不方便了。我不知道別的車夫是怎樣感覺,但我認為開三輪也是蠻辛苦的,每天吃灰塵、吸汽車尾氣,酷暑嚴寒都不好受,主要的還是風險大,穿梭在車流中,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行駛,盡量不與別的車輛刮蹭,因為我們見多了大大小小的車禍,只要出了事那就很麻煩。此外,開三輪還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淡,經得起顛簸,忍得了憋屈,因為免不了碰到坐霸王車的三毛,碰到要求苛刻又小氣的乘客以及吐了一車污穢物的醉漢……
開三輪車除了掙錢、感受縣城的變化外,還能及時知道縣城里每天發生的大小事,比如政府的行為、企業的活動、商家的促銷、民間的演出、一些突發事件等,此外還能與各種人打交道,獲悉一些信息。車站、市場、學校與醫院門口等是我們的主要客源地,下雨天、節假日如國慶節、元旦節、民歌節,尤其是春節前后,還有中小學的上學放學放假收假等,是我們生意最好的時候,有時忙得不亦樂乎。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很是清閑,閑聊的打牌的回家休息的,我呢,則到報刊亭買份報紙,到圖書館借本雜志閱讀,以增加見聞常識,充實情感心靈,這也是掙錢之外的收入,經濟學叫“溢出利潤”。只是,當油價持續上漲的時候,當摩托電動車大量涌現、私家車不斷增多的時候,當出租車出現在縣城的時候,我們便感到競爭激烈、錢難掙了。我們亦看到了環衛工建筑工的辛苦,看到了小商販的艱難,看到了商鋪的清淡,許多老板開業了轉讓了乃至破產了,感慨什么工都不好做什么錢都不好掙。就我們“三馬仔”來說,盡管有幾百輛運營搶客,但不少青年人因為這行辛苦、收入低、風險大,才開了一兩年便不干外出打工了,也有的轉行做老板或干別的活了,剩下來都是我們這些沒門路沒技能的老哥老姐阿叔,當然有不少堅持開了一二十年的三輪,還有的是夫妻檔。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是三輪車這行是出不了狀元的(當然也有個別車夫因為救人而成為新聞人物),因為我們是烏合之眾,有居民村民,有下崗職工和殘疾人等,無組織無紀律,沒有經過培訓,交通常規不學,安全意識不強,任意擺放候客不說,有時為了攬客搶客多賺錢,而隨意停車超車掉轉頭,造成很大的事故隱患。有的開黑車,宰客、態度不好、服務不周……我不管別的車夫如何,堅守職業道德與做人底線,做到上車就是客,老少一個價、本地客外地客一樣待,不拒載不怠慢,做老實人掙良心錢。開三輪車雖然輕松平常,但須有耐心愛心,態度好,力氣賤,碰到老人病人要不吝力氣地扶助上下車,開慢車,碰到外地客人問路的,要熱情指引,有客人托運貨物的不要有貪念,還得應乘客要求幫忙拿東西上樓進家等,有時乘客高興了會多付車錢。可惜,政府一紙令下,取締我們這些老舊落后、參差不齊又非法運營的三輪車,我們惋惜之余,只能接受,以后再沒有這種勞動了,再不能直觀縣城的發展了,再不能拉客人到村莊到云里到金蓮湖感受城鄉新貌了。當然,政府也考慮到我們的困難與出路,事前進行大力宣傳,舉辦招聘會,不少“三馬仔”已成功轉行;后來縣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又免費給我們崗位培訓,諸如廚師、面點糕點師、家政、鐘點工……
凡事都有興衰。三輪車的出現是市場需要,而淘汰三輪車則是時代的必然,就如同短信代替書信、樓房取代泥房、機耕取代牛馬作業等一樣,所以,一物興必有一物滅,三輪時代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公交時代。如今漫步街上,感覺沒了橫沖直撞、亂停亂放的三輪車,道路有序了,而在多條線路運行的嶄新的公交車,使得縣城更具有現代氣息。看著殘舊的三輪車,除了偶爾開開外,只能閑置了,如同老農對“哞哞”叫喚的老牛說:叫什么叫,人家用機耕了車載了,你無用武之地了,歇歇吧,我也該洗腳上岸干別的去了。是呵,思路決定出路,態度決定人生,生活還得繼續下去,只要肯干,只要有信心。唉,做“三馬仔”十多年,說短不短,說長不長,那種日子只能存入人生記憶庫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