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唐鋮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廈門361005)
竹笛教學中一些重要因素的培養
練唐鋮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廈門361005)
竹笛是我國傳統民族器樂的重要成員之一,它取材易、造價低、小巧便于攜帶,并因其音色優美溫馨等諸多優點,被廣大樂曲愛好者青睞。因其擁有眾多愛好者,竹笛教學也成為眾多專業課之一。對教學而言,除了對竹笛學習者訓練嫻熟的演奏技巧外,還需要對他們的學習興趣、審美意識和習慣、以及樂感等諸多因素進行培養。
竹笛教學;學習興趣;審美;樂感
雖然有些學生選擇了竹笛專業,并且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但為了激起他們強烈穩定的興趣,還應經常帶領他們觀摩高水平竹笛演奏和比賽,使他們在欣賞演出中找到差距,找到正確的音樂感覺,堅定信心,使他們明白通過認真艱苦的訓練,就可以展示音樂技巧,表達音樂內涵。同時,在課堂上以多角度示范性的教授方法,改變枯燥單調的傳統個人練習,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對竹笛學習保持一種長久的新鮮感。在教學模式上盡量選取學生們感性的授課方式,可以播放音像資料、視頻資料、觀看演出等,這樣不僅加深了對演奏作品的印象,同時還能對作品華彩樂段盡可能的進行模擬。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高品質的伴奏音響,改變單一枯燥的單吹課程,這樣更容易讓學生投入自身的感情,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了解之后,要選取適合學生喜好的曲目進行授課,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循序漸進的練習,培養扎實的基本功,對初學者要嚴格要求手形、氣息、姿勢的規范。教師在選曲時要與學生練習的節奏相吻合,不能選取過難過大的曲目,讓學生感到力不從心,長期以來會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滋生,喪失了學習竹笛的信心。
在竹笛教學中,還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審美培養,包括審美意識以及審美習慣的培養。具體來講,就是從開始接觸笛子起,就要求學生頭腦中確立審美的原則,時時處處從美的角度審視、對待這門藝術,始終都保持著審美意識的警覺。舉例來說,即便是吹奏一個單音一個音節,并不是簡單地奏響奏準就行,而是要吹出優美的感覺,要努力地表現出笛子音樂特有的、該有的藝術美和感染力;在平時的自我練習中,更要隨時思考和甄別,怎樣擺姿勢做動作才有感覺夠漂亮。堅持要求學生以這樣的理念對待學習,就能促使其逐步養成審美、唯美的思維習慣,堅持從美學、藝術的高度對待這門專業,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個手藝或愛好。進一步來講,審美意識和審美習慣的培養,最終的落腳點在于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乃至民族文化的虔誠、敬畏之心。在學藝的道路上,只有滿懷虔誠、心存敬畏,才能戒除浮躁、潛心研習,也才能夠不斷地進步、健康地成長。
良好的樂感,依賴于好的聽覺感受力和聽覺辨識力。雖說越早接觸音樂越早開始聽力訓練,越有利于樂感的培養,但大部分學生基本都是半路出家,入學前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視唱練耳訓練。因此,除了統一的公共樂理和視唱課外,竹笛教師也可適當增加一些專項的聽覺訓練和視唱練習,作為教學的有益補充。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課堂上適當穿插一點趣味性強的聽力練習,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有利于樂感的培養。比如可以在一陣緊張的練習之后,讓學生暫時放下手中的笛子,靜下心來聆聽一兩段事先準備好的示范演奏,并為他們詳細講解其中的要領。或者是做個小游戲,即興吹奏一個小節,然后讓學生翻唱,或者把譜子標出來。在學習單曲的時候,也可以帶領學生先哼唱曲目,基本熟習以后再用笛子練習。這樣的“視唱”練習,學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從而更能夠準確的把握音符時值的處理,更好的掌握旋律的特點,有利于樂感的培養提高。
還有,引導學生將感情融入演奏,以感情帶動演奏。音樂是寄托并傳達感情的藝術,任何一支樂曲都有其相應的感情內涵。演奏的時候,從情感的生發到情感的投入,都離不開樂感的引領和支撐。在練習之前,應當向學生詳細介紹作品的相關知識,使他們了解作品的來龍去脈、形象塑造以及情感寄托等,對該曲的藝術內涵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作為竹笛教學的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演奏技能,還要掌握有效地教學方法,以便能全方位的培養學生。竹笛教學和專業訓練是十分艱苦的,為了更好更專業的教導學生竹笛的學習,教師應隨時為自己充電學習,補充自己的知識。時代在前進,竹笛這一傳統民族樂器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還有待去研究和探索,所以,師資方面要不斷創新,以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為依據,不斷的推陳出新,為培養更多優秀的竹笛演奏人才而努力。
[1]孫艷艷,盛文娟.音樂教學理念在高職課堂教學中的體現[J].教育界,2013(24).
[2]姚嬌嬌.踐行音樂教學理念反思課堂教學實效[J].新課程導學,2013(22).
[3]蔚華.論“樂感”培養與器樂教學[J].大舞臺,2011(07).
J632-4
A
1005-5312(2016)02-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