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妍
(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試論新媒體藝術創作思想中的三項嘗試
張文妍
(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在21世紀,不斷發展變化的科學技術水平與現代生活背景一同拓展著可用媒體的范圍,補充著藝術創作的題材。作為涵蓋數字藝術、計算機圖形學與動畫、虛擬藝術、網絡藝術、交互藝術、視頻游戲、電子機器人、新材料、生物技術與藝術等諸多領域的重要藝術流派,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媒體藝術家們的創作思想中蘊含的特征與新意值得探討。
新媒體藝術;當代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思想包含藝術家的創作動機、手法、視角、主題、態度等因素。新媒體藝術創作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現代科技是“一次性產物”,再新的產品也會在短時間內即被一次更新取代。在節奏飛快的“電子人”的時代,新媒體藝術作品及其透射出的思想觀念正在不斷發生變化。站在藝術創作者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其創作思想有以下特征。
面對傳統藝術作品或基于“舊媒體”(印刷類及傳統廣播電視)的藝術作品時,壟斷了創作理念及過程的藝術家們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受眾則傾向于被動,他們跟隨藝術家作品內容中傳遞的信號,結合自身的審美意趣及情感經驗來體味作品的意蘊,揣度其中心思想。甚至,受眾對作品展開批評時也需要遵循固有的規則。
在新媒體藝術作品面前,藝術家同受眾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人人皆有權利以自己的理念詮釋藝術作品。由是,受眾的主動性得到提升。藝術家們在創作之始須考量其作品是否應該盡可能地在受眾可感知的范圍內引發自己同受眾間的對話、交流與共鳴,雙方的關系由“我讓你們看什么”向“你們想看什么,想從哪里看”轉變,受眾置身作品營造的環境之中,既能自由鑒賞,亦能主動參與評斷作品的活動,同時捕獲某些易被忽略的細節。
以《草地上的午餐》為例,J·Seward·Johnson在美國新澤西雕塑公園中的防水油泥立體雕塑就比愛德華·馬奈的平面原作多出了可直接觸摸、多角度觀摩(包括背面)、自行變更裝飾物等供受眾參與的鑒賞環節。這兩個作品的內容看似并無二致,創作思想上卻有分別:馬奈傾向于表達對古典繪畫技法的叛逆精神;J·S·Johnson則想“給蜂擁在美術館墻上畫作之前的人們一個背后的視角”,邀請觀眾走進“不可褻玩”的經典名畫之中,把原畫中的每一個對象都360度地看上一遍,包括女模特身后那一只特別容易被忽略的小青蛙。Johnson所為并非模仿馬奈的作品,而是實實在在的創作。他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材料、手段及視角表達他對現代油泥雕塑的理解,和對藝術受眾的尊重。
長久以來,受到技術與材料等因素的制約,作為人類基本感官的眼、耳、鼻、舌、身,在藝術創作與表達的發展歷程中彼此孤立著。相對鼻、舌、身而言,眼和耳作為視覺和聽覺這兩種在審美聯系上最為密切的感官通道,被藝術家結合起來用于創作的機會要多得多。自工業革命起至今,無論電影電視抑或現代交互藝術、虛擬藝術、視頻游戲藝術,視聽二者的緊密結合早已不是新鮮事。如果,再多一條感官通道又會怎樣呢?
當代新媒體藝術家致力于多重感官結合的藝術創作,延展人體的生物感知功能,將人體視作藝術創作過程中利用的媒體之一,以迎合創作需要。在他們看來,“人的身體在媒體中從來就不是肉體?!?托尼·奧斯勒)①
美國人奧斯勒在他的錄像裝置作品《Gateway#2》(第二號通道,1994)中將注視(視覺)、發聲(聽覺)與擠壓感(觸覺)相互結合以表現壓抑的主題。此作品中,一個由真人扮演的娃娃被壓在沙發下,她的眼睛不停眨動著,口中不斷對著觀眾發出聲音,要求趕走其嘴里的飛蠅。由于被壓在沙發之下的是真人,因此觀展的人們能夠感受到創作者在作品中蘊藏的動機——突出觸覺感官上的壓迫感,使人們聯想到內心的壓抑。
技術的革命為藝術的革命鋪平道路的同事,也讓生活在“地球村”中的我們更多地思考技術對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多方面的影響。藝術家們在利用科學技術實現創作實踐的同時,也在關注和探索“電子人”時代的自然本質和人的本質問題。藝術家們的思考在作品中至少有以下三點體現:
(一)質疑固有認知,打破思維定勢
(代表藝術形式:偽裝藝術、錯覺藝術、欺騙藝術等)
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為超現實主義作品的創作提供了便宜。利用相關軟件,對影視、音樂、繪畫、雕塑等作品進行辨析、扭曲、解構、挪用、拼貼……在此基礎上發散思維,不斷追求對視聽生理極限的超越。
(二)整合平凡材料,造就非凡作品
(代表藝術形式:磁帶藝術、書籍雕塑、組裝雕塑等)
多利用現成品、已消費品或新型材料,同傳統材料結合進行藝術創作(尤提倡環境友好型材料的運用),作品中的材料呈現的質感樸實無華,生活氣息較濃,給人以熟悉、安全、踏實的感受。主題多為“藝術源于生活”,但通過人的思考和有目的的整合,可以使得藝術高于生活。
(三)立足當下自然,展望未來生活
(代表藝術形式:微生物藝術、生物材料、醫學藝術、植物形態控制等)②
利用生物技術從愈來愈微的世界中尋找實驗性創作材料,應用于新媒體藝術創作中。探索的同時也不難發覺,物性生存具有其殘酷性,大自然始終神秘而值得敬畏,在社會高度發達、人類種群空前強大的今天,也應當考量科技發展的未來??萍冀o生活帶來便捷與安逸的同時也使自然遭受污染和危機,現狀要求人類應克制索取的欲念,謹慎地發展科技。在利用科技手段推進藝術創作的同時,對于科技所涉及的倫理性問題。例如:人類應怎樣對待自然中的其他物種,而使自身更好地生活。
許多時候,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精神放松、心情愉悅時的產兒;但更多的時候,它們是藝術家在精神陣痛后孕育出來的珍寶。對藝術家而言,藝術創作是最好的療傷處方;而對受眾而言,解讀藝術作品的創作思想是一條提升精神層次的重要途徑。不論是創作還是解讀,都要保有充分的想象力、不斷質疑的精神、敢于嘗試的勇氣和持續的行動力。只有保證上述條件,藝術才能夠和科學技術一樣繼續發展,新媒體藝術的歷史也才能夠繼續延伸。
注釋:
①Alexander Brandt,吳??担ㄗg).新藝術經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148.
②張海濤.未來藝術檔案[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56-82.
J607
A
1005-5312(2016)02-0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