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翔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68)
淺談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吳翔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68)
貧困大學生是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我國對于考上大學的貧困生給予了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這些優惠政策,為他們順利完成大學期間的學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障,確保這些貧困學生能夠畢業。但除了給這些學生經濟上的幫助意外,同時,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心理貧困”,如果這些大學生無法得到正確引導,那么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甚至影響到學生家庭問題,學生的寢室矛盾,最終導致這些大學生的正確發展,所以研究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也已經成為了高校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大學生;貧困;心理問題幫助措施
“心理貧困”指的是人在心理和人格特征上出現的一些負性變化,是對一些問題不能恰當對待而引起的一種心理反應,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心理貧困”現象并非某一個特殊群體所特有,只要是人都有可能出現“心理貧困”。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高校貧困生群體中存在的“心理貧困”問題,指的是貧困生在經濟壓力下由于自身心理調適不當而導致不能恰當認識和處理遇到的問題,從而在自己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一些負性變化,影響自身的正常發展。調查顯示,高校貧困生中存在“心理貧困”的現象最為突出。
相對于貧困生經濟條件上的貧困,“心理貧困”帶來的問題更需要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關注。綜合來看,貧困生“心理貧困”的具體表現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來歸納。
(一)自我認知上的自卑心理
由于這種心理問題往往發生在家庭經濟情況不太理想的學生身上,這些學生大多數都是來源于貧困山區或者是國家級貧困村,本身在當地都屬于經濟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在當地大多數人的經濟條件都是差不多的水平,然而到了讀大學以后,他們的經濟條件上就會有所對比了,比如對于他們來說自己著裝方面會顯得比他人寒酸、落伍,在課余時間的興趣愛好上,單調無味,然后就是從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上面,都會覺得不如家庭條件好的,從而導致一些自卑的心理。
(二)貧困生在人際交往上的障礙
貧困生心理狀態上的一些不良心理特征在其行為上的延伸與呈現。自卑、敏感、焦慮、偏執的心理特征,讓他們在與人的交往中會不自覺地處于緊張的狀態,與人接觸時自我防御心理過強,而且對其他人的言行與評價特別敏感,從而會很容易形成自己情緒與情感上的強烈波動,造成貧困生的人際關系普遍緊張。人際交往的挫敗感會讓貧困生喪失與人交往的自信,將自我封閉起來,形成一種內向、封閉、孤僻的性格,這種性格讓貧困生在心理上自我封閉,行動上消極社交,給周圍人一種獨來獨往、難以交往的印象。所以,很多貧困生都存在人際交往面狹窄、拒絕參加集體活動、沒有知心朋友的問題。這種人際交往上的障礙一方面會加重貧困生精神上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是很多校園突發事件的誘因,如高校中的自殺與他殺事件有很多是由于人際關系上的緊張。
首先,許多貧困生因受家庭的期望迫切希望能夠靠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同時就在這種心理上無形給自己了一種巨大的心理負擔,這種心理負擔迫使他們自己希望自己能夠變得堅強,逼迫自己學習,然而有很多這樣的同學并沒有得到一定的學習效率,反而降低了學習質量,長期以往的話,導致自己的內心有一種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長時間的影響其心理狀態,久而久之的會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信心,嚴重的同學甚至會自己把自己關在寢室里不敢去上課,或者自己躲在某一個角落,因為他們不想讓別人看到他們最失敗的一面,甚至還有一部分同學會認為這是社會的不公平,然而會選擇去報復社會的這種心理問題。
首先,對這些有問題的大學生要加強對貧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某些方面去鼓勵他們有證明他們自己能力的地方,比如說這些學生比城市的學生更會吃苦耐勞,那么在一些活動上可以突出他們,讓這些同學能夠讓自己有一種存在感,讓大家都知道他在同學們心目中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這樣可以給這些同學找到他們的信心,讓他們首先擺脫掉內心貧困這個問題。
然后就是加強對貧困生的人格教育,培養他們獨立健全的人格。人格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綜合表現,是指導人外在活動的內在指針。殘缺、亞健康狀態的人格是貧困生最大的敵人,幫助他們塑造自信自強、樂觀豁達、團結協作、寬容理解的品質,形成自身獨立健全的人格。
最后就是建立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檔案。大部分學校每年都會進行貧困生認定,對于這些學生要做到全面了解,首先要從他們提交上來的檔案和資料,其次就是從身邊的同學去了解這類學生的平時生活水平和生活狀況,是否是與他們提交上來的材料符合一致,最后讓同學們進行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民主投票,做到對這些學生的公平對待。
B844.2
A
1005-5312(2016)02-02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