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龍
摘 要: 教師要在大閱讀觀的引領下,在初中語文課上從教課文走到教“閱讀”,引導學生進行海量閱讀,還可以開展班級讀書會,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主動閱讀,并選擇多種形式的閱讀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
關鍵詞: 大閱讀 初中語文 滲透方式
語文教學的大閱讀觀指的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閱讀為主,注重閱讀教學的整體感悟,在初中語文課中以廣泛而自主的大量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和能力,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培養閱讀習慣,帶動聽說讀寫的全面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的大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在不斷的滲透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從教課文走到教“閱讀”,引導學生進行海量閱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要以閱讀為根基,教會學生閱讀,教師要不斷拓展多渠道的閱讀方式,以閱讀帶動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為教學目標,關注學生在各種閱讀過程中獨立閱讀的能力,讓學生跟隨教師的講解,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標準,在課堂教學中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主體的教學,在閱讀方式中以閱讀為主,采取多種閱讀方式,如跳讀、瀏覽、略讀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閱讀體驗。如在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跟隨課文教學學習閱讀方法,而且在這個基礎上要拓寬閱讀面,選擇適合學生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盡管大閱讀觀不等于課外閱讀,但課外閱讀是實現大閱讀觀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推薦學生結合課文單元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也可以推薦學生感興趣的閱讀內容。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俗風情”時,在學生學完《社戲》等課文后,涉及語文實踐活動“走進圖書館”,教師就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民俗風情賞析》、《新疆民俗風情》及魯迅等作者的其他書籍。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學生只有進行海量的閱讀,才能真正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轉變。
二、開展班級讀書會,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主動閱讀。
初中生在生活中的閱讀方式明顯有別于學生學習課文的閱讀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促進學生的主動閱讀,開展班級讀書會讓學生的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獲得有效的銜接,他的操作方法是由教師或師生共同確定一本書或相關主題的書進行共同閱讀,班上進行思考、討論和延伸活動。學生的閱讀可以放在課外,但是在課內教師要用正式的課時進行討論和延伸。教師要注意班級讀書會與語文教學的區別,在班級讀書會中學生是主體,要在共讀一本書或者是一種主題的書之后交流閱讀心得。在班級讀書會中,主持人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教師要多聽學生發言,班級讀書會要注重“選書——閱讀——討論——延伸”這樣的教學模式,要善于設計班級讀書會的討論話題,讓討論話題著眼于對作品的整體把握,要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可以多討論作品的問題特征和作家的表達風格,鏈接學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如教學八年級上冊《至愛親情》單元時,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朱自清的文章,就可以針對朱自清的作品風格、內容簡介、寫作特點、好詞佳句品析等進行交流探討。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多提大問題、多提詮釋性的問題、多提批判性的問題、多提創意思考的問題、多提開放性的問題”。這樣的讀書交流會將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辨能力及創新能力。
三、選擇多種形式的閱讀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缺乏閱讀興趣,一切都是空談。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采取多種形式的閱讀策略,如開展親情閱讀、競賽閱讀、欣賞閱讀、主題閱讀等,還要注重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不但要注重課內與課外結合,還要注重自讀與交流相結合。同時,教師要注意在閱讀教學中講究因材指導,在課外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吟誦賞析、知識競賽、焦點辯論、資料呈現等多種閱讀形式。教師還可以不斷開發課程資源,如建立閱讀網站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閱讀。如在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會讀書”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陳毅市長選場》、《一厘米》的閱讀方法,精選適合的閱讀書籍,采用本單元學會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可指導學生進行親情閱讀,讓學生在家庭中調動父母閱讀的積極性,與自己一起閱讀,還可以通過本班或者本組同學的競賽閱讀方式進行閱讀,并在班級閱讀交流課中進行欣賞閱讀和主題閱讀。多種形式多種角度的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大閱讀在初中語文課中的滲透,不僅依賴于課本中的課文教學,而且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指導讓學生進行海量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廣度和深度,達到提高學生多閱讀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建蘋.重視課外閱讀提高語文素養[J].學苑教育,2011(10).
[2]曹達舟.課程改革教師先行——淺談新課改中的語文教師素養[J].語文學刊,2010(08).
[3]閆生武.試論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養美[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