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近年來,在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等戰略實施的推動下,隨著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縣域商貿流通業規模不斷擴大、層次顯著提升、市場主體作用發揮更加明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但與此同時,縣域商貿流通產業也存在著商貿流通市場結構不合理、商貿流通區域發展不平衡、商貿流通產業布局缺乏規劃、商貿流通基礎設施有待完善、信息化水平和商貿流通技術設備水平較低。本文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通過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發展VSOD分析,可以看到其發展愿景、優勢、機遇與難點都十分明顯,認為應該從整合現有商貿資源、發揮集聚效應、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加強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商貿流通信息平臺等幾個方面入手,不斷提升我國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水平,使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與新型城鎮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關鍵詞:縣域商貿流通業 VSOD分析 發展對策
我國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現狀
(一)商貿流通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縣域商貿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服務功能不斷拓展。2014年,全國縣域擁有商貿流通網點230萬個,各類市場14萬余個,商貿流通企業27萬余家,對當地財政的貢獻率平均為22%,就業貢獻率為27%。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也使得其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商貿流通規模的擴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縣域經濟中的現代農業、新型工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商貿流通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縣域經濟中基本是服務業的主要形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縣域經濟現代服務產業的發展水平。
(二)商貿流通層次顯著提升
在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的推動下,我國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發展迅速,縣城中出現許多現代物流產業、連鎖超市、購物中心等現代批發零售業態。與此同時,現代商貿流通產業賴以生存發展的交通基礎設施、物流配送中心也開始出現。從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技術設備等各個方面,縣域商貿流通都表現出來了比較明顯的轉變。特別是一些縣域建設的物流園區,集合全縣的商貿物流企業,有助于提升縣域商貿流通行業的規模效益與市場競爭力。
(三)商貿流通市場主體作用發揮更加明顯
一直以來,我國的縣域商貿流通相關設施的建設主要以行政指令為主,其中以工商部門建設各個集貿市場最為典型。而目前大多數商貿流通設施的建設主體都是以企業、個人等為主。而各個街道上的商業主體,一般都是開發商與業主共同興建。特別是隨著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市場主體對于新型商貿流通業態的建設,商貿流通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更加主動。與此同時,政府主管部門對于商貿流通市場的管理,也越來越傾向于管理與服務,而不是以往的管理與控制。可以說,市場主體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我國縣域商貿流通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商貿流通市場結構不合理
一直以來,我國縣域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缺乏科學規劃,地域性和自主性比較強,其市場結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型綜合網點比較少,小型網點多,功能比較單一,交易規模也比較小。比如,小集貿市場甚至是露天市場、臨時大集在很多縣域特別是農村地區是主流,大型商貿物流配送中心基本上沒有。這些小市場的日交易額多則十幾萬,少則萬余元。二是小而全市場多,專業市場少,缺乏專業性管理。由于以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要為主,縣域的商貿流通業態大多數是非專業的小市場,什么都交易,但什么都沒有做出專業化。三是零售市場比較多,批發市場缺乏。縣域商貿流通主體大多認為縣域已是商貿流通末端,批發沒有市場,沒有輻射周邊的眼光。特別是現代化的大型連鎖、加盟、配送、代理等業態發展十分緩慢,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二)商貿流通區域發展不平衡
我國商貿流通行業存在東中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趣的是縣域商貿流通同樣存在類似問題。一是縣城與鄉村發展不平衡。一般來說,在整個縣域范圍內,縣城是全縣各類資源最集中的地區,全縣主要的商貿流通主體都會集中在縣城。而在縣城之外的鄉村,其商貿流通業無論是營業業態還是基礎設施,都遠遠落后于縣城。如此一來,造成縣域商貿流通業存在鄉村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嚴重問題。二是新舊城區發展不平衡。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各地紛紛建起了新縣城,往往會出現老縣城商貿流通業態比較老式,但人氣更旺,市場規模也要大得多。而新縣城雖然多以連鎖超市、大賣場等為主,營業情況卻不如人意。三是經濟發達區域與邊遠鄉鎮發展不平衡。一些靠近國道、省道的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其商貿流通業要好于邊遠鄉鎮,且差距越拉越大。
(三)商貿流通產業布局缺乏規劃
大多數的縣域流通業具有很強的自發性,往往是哪個地方出現人流,哪里就會出現商業業態,在一些新建的街道,甚至很多商鋪都是私人建筑形成的,無論是服務能力還是配套設施都極為落后。比如,在整個縣域的批發、零售、物流等方面,很少會有縣域的主管部門邀請專業機構進行事前規劃,整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各自為政,缺乏統一協調,發展效果與發展前景都無法令人滿意。比如,有的縣城將批發中心放在人流比較密集的中心城區,雖然方便了大家的購物,但同時又限制了批發中心的物流配送功能的發揮,而且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城市的發展,批發中心密集的人流引發城市管理的混亂,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搬家,造成極大的浪費。還比如,各地縣城雖然會自發形成一些商圈,但由于缺乏規劃,各類店鋪不一,缺乏統一性,難以獲得更好的發展,形成不了大規模的商業中心。
(四)商貿流通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縣域商貿流通基礎設施的落后已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通常來說,大多數的縣域都缺少現代化的倉儲、物流配送中心,無法形成統一配送。外面的東西要進到縣域來,可能需要面向各個批發市場,效率低下、成本極高。各個批發市場的布局不合理,相互之間缺乏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往往需要穿越整個縣域,造成配送不方便和較高的成本,而且大多數縣本身的交通條件十分有限,城區道路以及城區通往各鄉鎮的道路條件較差,有國道則依靠國道,有水道則依靠水道,具有科學空間布局的道路系統較為少見。大多數縣區交通管理比較混亂,再加上各個商貿流通業態所處人流密集區域,不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不少地方甚至存在商貿流通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得不經歷再次搬家、重新開張的問題。
(五)信息化水平和商貿流通技術設備水平較低
一方面,在現代商貿流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信息化體系,在大多數的縣域商貿流通業中普遍沒有得到運用。比如,同一個縣域的各個商貿流通企業都是各自為政粗放經營,沒有形成統一的商貿流通業。還比如,大多數的商業業態還主要依靠人工進行貨物清點、貨物替換,對自己銷售的商品哪些最受歡迎、哪些銷售不好,反應時間往往比較長。在許多農村地區,基本還沒有使用條形碼等基本做法,表現出較為原始的做法。另一方面,現代化商貿流通技術設備,如立體庫、自動包裝設備、冷藏庫、專業運輸車輛等,基本上在縣域商貿流通業中還比較少。比如,絕大部分的縣域商貿流通企業的倉儲設施還處于比較原始的簡單機械操作層次,沒有相應的自動包裝、分裝、運輸、配送體系,商貿流通的效率與效益都比較低。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發展VSOD分析
(一)愿景(V)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縣域商貿流通的愿景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新型城鎮化統籌發展。通過發展商貿流通業,優化縣域的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對現有的商貿流通業態進行升級改造,積極引入連鎖超市、倉儲超市、批發中心等現代商貿流通業態。通過現代物流節點、物流園、商貿中心等的建設,使商貿流通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發揮先導作用,做到商貿流通業與城鎮化水平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通過發展商貿流通業,帶動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通過在商貿流通業引入現代理念、現代手段、現代技術,進而帶動縣域經濟的轉型,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縣域經濟發展工業空間有限,發展現代農業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商貿流通業在帶動經濟增長、轉方式調結構以及增加就業上,可以承擔更加重要的任務。
(二)優勢(S)
在我國經濟三十多年高速增長后,全國各地經濟條件、交通基礎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發展縣域商貿流通產業,有一定的基礎條件。一是交通網絡初步形成。目前全國所有縣域都開通了國道,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省份還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公路,部分縣域與附近城市的機場、港口等也有著便利的交通條件,可以為商貿流通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二是各類市場和營業網點蓬勃發展。一般在縣城都形成了商貿核心區,在鄉鎮形成了集貿市場,還有各種超市、綜合市場、購物中心等,商貿流通初具規模。三是物流配送能力明顯增強。相對而言縣城的配送網絡比較健全,配送力量覆蓋比較全面。但在農村地區,則存在較為嚴重的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近年來在萬村千鄉工程以及各類產品下鄉工程的推動下,農家店、配送終端數量得到了較大幅度的增加,物流配送能力有所增強。第三方物流、連鎖配送等現代商貿流通業態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縣域。
(三)機遇(O)
一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無疑是縣域商貿流通業發展的良機,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農民進城成為市民,無論是現有城鎮的擴容,還是一些新的城鎮的出現與發展,都將大大擴大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空間。眾所周知,城市遠比農村更具有商貿流通的發展潛力,大量新市民的出現,會帶來巨大的消費需求。與此同時,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也會極大地改進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同樣有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二是城鄉一體化。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城鄉二元化問題已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農村的基礎設施等都將得到較大改善。加之農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也會進一步激發縣域商貿流通需求。三是民眾需求的快速增長。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在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縣域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廣大民眾在解決溫飽問題后,吃穿住行的需求全面提升。縣域經濟中工業、農業、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也會給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更大的機會,這無疑都是縣域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大機遇。
(四)難點(D)
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存在不容忽視的難點。一是缺乏明確的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等重大機遇如何抓住,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這是當前發展縣域商貿流通業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但事實上,我國大多數縣域經濟發展中,都缺乏商貿流通業的科學規劃,自主性、隨意性比較大。特別是在商貿流通業與新城鎮建設的統一規劃上缺少研究,不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科學發展,甚至有可能造成新一輪的問題。比如,商貿流通業態選址不合理,面臨二次搬遷等問題。二是實現縣域商貿流通業現代化實非易事。我國縣域商貿流通業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無論是管理理念、管理手段還是技術設備,都與現代商貿流通有著較大的差距。而且相對于城市商貿流通業擁有的資源,縣域商貿流通無論是資金力量還是技術儲備,難以與之相比。規模小、基礎差、競爭力不強的縣域商貿流通業要實現現代化,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三是商貿流通人才十分匱乏。在縣域商貿流通從業人員中,大多數是僅受過基本教育的人員,接受過商貿流通專業教育和培訓的人員非常少。比如,物流人才、商業人才,人才支撐的不足,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接受新事物較慢,對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與使用信心不足。如果不能改變這種狀況,縣域商貿流通的發展將長期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發展對策
(一)整合現有商貿資源并發揮集聚效應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大多數的縣域都建立了購物中心、農貿市場以及各類商貿市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縣域商貿流通市場,也提升了其市場競爭力,但這些市場大多比較分散,缺乏專業性與規模性。在客戶資源本來就比較緊張的小縣城來說,相當于將市場資源進一步分化,不利于商貿流通業的整體發展。一方面,應將現有的商貿流通資源進行整合,以發揮其集聚效應,實現規模化競爭與發展。整合商貿資源可以進一步降低商貿流通成本,提高商貿市場的輻射能力。同時結合各縣各具特色的旅游觀光產品,吸引、聚攏人氣,實現物流與人流的集中,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如此一來,可以大大提升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打造具有品牌的商貿流通產業。另一方面,要突出對農村的商貿流通資源的整合和重新規劃。縣域商貿流通是真正的工業品與農產品的交匯中心,如果無法形成快速的城鄉交互,其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將大打折扣。可以在每個鄉鎮建立現代標準化的農村集貿市場,方便農村地區和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需求。應根據不同農村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結合農家樂、鄉村旅游等旅游服務產品,開展農產品的品牌化營銷。通過打造縣域農產品品牌,使農產品商貿流通成為縣域商貿流通的發展重點。與此同時,還應積極引入農產品電子商務,借助互聯網平臺和日益完善的農村商貿流通基礎網絡,轉變以往的農產品營銷模式,實現更高效率的農產品營銷。通過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舉措,提升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的人氣和流通效率,不斷培育消費增長點,進一步做大做強縣域農村商貿流通市場。
(二)加強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商貿流通連接著生產端與消費端,要實現商貿流通的高效率,同樣也需要其他基礎條件的支撐。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發展縣域商貿流通產業,必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強道路交通設施建設。與城市相比,廣大農村的交通基礎設施存在較大欠賬,在一些邊遠地區的縣域,甚至還有不少鄉村沒有實現道路連通。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村村通公路的目標還遠未實現。應抓住城鎮化的有利時機,對縣域公路進行科學規劃,在人口比較集中的鄉鎮以及新出現的中心鎮之間,建設更加便捷的高等級公路,改善交通條件。同時,提升縣域接入國道、高速公路乃至鐵路和機場的道路水平,讓商貿流通更順暢、更快捷。二是加強物流倉儲等設施建設。根據縣域經濟的特點,建設具有前瞻性同時又符合其需求的現代化倉儲物流設施,實現工業品進得來、農產品出得去。針對縣域經濟農產品加工外運的特點,規劃建設一些可以進行農產品初加工,分裝、冷藏的倉儲中心與配送中心,更好地服務縣域商貿流通發展。三是加強互聯網絡建設。主要是針對一些相對邊遠的山區、農村,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盡可能地實現互聯網進村入戶,讓農民能夠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商貿流通信息,特別是為一些農村合作社、種植大戶、鄉村商貿流通組織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提供基礎條件。同時,針對農民消費能力較弱的現實條件,或由財政進行補貼,或引入社會資金,對互聯網進行提速降費,真正讓農民能夠用得起,發揮互聯網作用。
(三)加強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視
相對于城市經濟,縣域經濟發展會受到更多的限制,比如發展工業時面臨的環保要求,對飲用水源的保護要求等。在此情況下,應提高對發展商貿流通業的重視,將其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途徑。一是通過發展商貿流通業發展現代農業。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離不開物流體系的發展,而物流體系中的物流網絡、物流節點、冷鏈運輸等都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縣域可以通過完善縣域內公路網絡,打通農產品運輸的最后一公里。也可以通過構建農產品物流節點,打造農產品物流園,進而帶動現代農業發展。更可以通過發展農產品冷鏈,支持廣大農村地區無后顧之憂地發展各種特色農業。二是通過發展商貿流通業發展新型工業。應結合各縣的特色產業與優勢產業,構建與產業相配套的第三方物流網絡,為新型工業化增添動力。同時,為應對工業化遇到的耕地保護問題,可以大力發展立體倉儲,引入智能化與自動化的倉儲技術與設備,實現裝卸的自動化、機械化與智能化。三是通過發展商貿流通業來發展現代服務業。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必然會帶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匯集,特別是商貿流通信息平臺的建立,更可以推動新型商貿流通業態的發展,進而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源泉。而無論是商貿流通的智能化還是機械化,都意味著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人才隊伍,這同樣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條件。因此,通過發展商貿流通業,帶動現代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大大改變當前大多數縣域經濟或以農業為主,或發展粗放型工業帶來污染的局面,成為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的引擎。反過來,縣域經濟的發展又可以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
(四)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并建立商貿流通信息平臺
縣域與城市存在包括人才儲備、基礎設施、人口數量以及商機等全方位的差距,如果縣域發展商貿流通產業時,完全按照城市商貿流通發展的道路,不僅會因為基礎條件的限制而難以成功,也會出現與城市商貿流通永遠差幾個檔次的問題,無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而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事實上為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應積極借助電子商務,從商貿流通信息平臺建設入手,無限拓展縣域商貿流通發展的空間。一方面,加大投入,建設電子商務的基礎性條件。比如,圍繞縣域當地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鼓勵第三方電子商務公共交易平臺,為縣域內所有同業商家提供信息交流、信息發布服務。同時開設客戶管理功能,幫助電子商務主體方便地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在有條件的縣域,還可以結合物聯網,通過二網合一,提升電子商務水平。另一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引導縣域流通企業和市場主體開展電子商務營銷。比如,對一些優勢產品、大宗農產品交易企業,對其電子商務活動給予一定的稅費減免、信貸支持等優惠政策,以鼓勵其開展電子商務活動。通過電子商務活動的開展和商貿流通信息平臺的建立,提升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翟榮兵.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縣域商貿物流業研究—以安徽為例[J].銅陵學院學報,2013(5)
2.陳明坤,魏成.向家壩庫區影響下的縣域城鎮空間重構與城鎮化策略研究—以宜賓市屏山縣為例(下)[J].南方建筑,2014(5)
3.鄭承志,許華榮.縣域商貿零售業的“頂天立地”與“鋪天蓋地”—來自安徽安德利百貨股份有限公司的報告[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4.夏繼軍.城鎮化背景下城市商貿流通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J].現代商業,2015(20)
5.鐘萬玲.新型城鎮化對我國農村內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35)
6.張蕾,代琳.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湖北縣域農業發展新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2014(6)
7.黃凈研.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縣總體規劃的城鄉統籌策略研究—以江西贛州會昌縣總體規劃為例[J].福建建筑,2014(7)
8.王健,張悅玲.三化同步背景下縣域經濟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機制研究[J].北方經濟,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