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基于項目化教學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
◎魏娜
電子技術基礎是高等職業院校工科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的課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應立足于高職教育目標,適合高職學院的學生。以項目化教學為指導,以真實電子產品為依托,打造出學生感興趣的課堂。
為了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1],職業院校開始尋找一套符合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先進的項目化教學理念在課堂中生根發芽,以此帶動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是高職工科類專業的基礎性課程,作為一門具有很強專業實踐性的課程,在非電類專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它涵蓋了數電與模電兩大類,知識點繁多,具有先進性、基礎性和應用型等特點。隨著高科技產品深入到生活中,學生對電子類知識點的探索性增強,但課程依然沿襲傳統知識點,課程改革急需進行。
課程理論性強,學生積極性不高。高職類學生的基礎普遍薄弱,與本科生相比更傾向于動手與實用型課程。目前電子技術課堂中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基本保持在2:1的比例,模電和數電知識晦澀難懂,電路分析錯綜復雜,學生往往初學還能接受,三周后就開始產生厭學情緒。實驗項目也大多為驗證性試驗,隨著課程的加深,學生的抵觸心理越來越強,最終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實驗設備單一,教師人數不足。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人手不足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每個老師要照看20~30名同學的操作,這使得很多同學渾水摸魚,達不到實驗教學的目的。外加學生由于操作不當使許多實驗設備損壞,有些老師在集成運算放大器這類實驗中干脆讓只同學觀看,實驗效果更是不忍直視。
教學內容實用性弱,引發學生質疑。電子技術課程的實踐性很強,但是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都是更注重理論,在教學內容上更多的是對電路工作過程和分析方法的講解,而忽略了電子器件在實際電路中應用的介紹[3]。電子技術課程與其他高職類基礎課不同,抽象性很強,如放大電路只能依靠萬用表或示波器進行講解,卻沒有真實產品可以依托演示。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產生“沒有用”的質疑,從側面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項目化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行為導向,學生和老師的角色不單單是學和教,而是在一個特定的項目中共同完成。教學的每一個項目都建立在真實電子產品制作的基礎上,從項目的設計到實施都帶有目的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自主學習。同時能把老師從單一的理論教學中解放出來,建立了知識點和真實產品的聯系,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主探索。

圖1 師生課堂教學任務圖
項目化教學——理念的改變。針對電子技術基礎的教學大綱和課時數,羅列出相應知識點,做到減少復雜電路的分析和理論性過強的內容,內容緊密圍繞“夠用”原則。例如,傳統知識點中的二極管PN結內部載流子工作過程繁瑣晦澀,且與實際產品聯系不多,故應將這種原理性概念弱化,將重點放在檢測方面。
項目化教學摒棄傳統的由淺入深教學理念,通過真實產品的制作和排故檢測有針對性的引入知識點,對單一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如通過無線電發射與接收裝置的制作項目將二極管、三極管、放大電路和555集成電路的知識涵蓋,并潛移默化的告訴同學們電子技術課程“有用”。
項目化教學——內容的整合。圍繞大綱要求,電子技術課程分成五大項目,分別是迷你LED燈制作、無線電發射與接收裝置制作、對講機制作、搶答器制作和收音機制作,五個項目覆蓋全部知識點。每個項目的設計由簡單到復雜,涉及的內容由單一到全面,如最開始的LED燈制作僅包含二極管知識,最后的收音機制作幾乎包含了所有電子技術知識點。前面的項目為鋪墊,后面的項目為延伸,形成完整的知識整合,讓學生達到“做”“學”“想”“查”的目的,最終完成獨立思考。
項目化教學——教學形式的改革。項目化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弱化教師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負責給出項目任務書,分析項目,引導學生完成項目。學生帶著問題做和學,不再是被填鴨式單向輸入,而變成了索取知識。項目化教學既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徹底改變了傳統課堂的“單一化”授課模式,讓學生完全成為主體(見圖1)。以小團隊的形式分組,每組由5名學生組成,并各有分工,能力強的同學起帶動作用,最終共同完成任務。產品的制作讓學生有成就感,小組的形式讓學生之間有競爭感,學生的互幫互助間接解決了教師數量不夠的問題,讓教師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指導。
項目化教學——教學手段的多變。電子基礎本身就是較抽象的學科,看不見摸不著的電路在黑板上的單一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真正的元器件形狀和檢測也不能通過黑板傳達。
信息的發達和網絡的傳播為教學手段增添了更多的途徑,傳統的板書教學邏輯清晰,適用于電路分析知識;多媒體教學課件生動形象,能讓元器件內部原理運行一目了然,并節省了大量板書時間;微課視頻課件將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和實物演示融為一體,能第一時間激發學生興趣;網絡的覆蓋和資源平臺的上傳整合使同學在遇到難題的時候能及時查閱相關資料,獨立完成學習和思考;Proteus等電子模擬仿真軟件的引入對于設計方案的幫助顯而易見,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節約了不必要的元器件損毀。
項目化教學——考核方式的改革。過去的考核方式基本遵循“平時成績(30%)+期末成績(70%)”的形式,傳統的考核方式存在“一錘子買賣”心理,不能很好檢測同學的知識掌握情況。高職職業院校主要以動手能力的培養為主,應該主要以平時表現為參考。期末考核綜合檢驗學生能力,平時卻是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態度和學識掌握情況的標桿。項目課程在考核形式上采用了復合式、全程型、多元化的考核體系,其體系框圖如下圖2:

圖2 考核方式
從重視考核結果轉變到注重考核過程。項目課程的考核涵蓋學生學習全過程,它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操作技能、學習效果三個方面。通過這種考核,有利于克服“平時不努力,考試前突擊”現象。
職業教育的立足點在于實用性人才,電子技術課程的改革緊密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從目前反饋的信息來看,學生的積極性明顯增高,對電子技術課程不再排斥。課改的目的是讓學生為了自己學習,而不是為了分數學習,在這種氛圍下教師的積極性也會增高,教學相長推進職業院校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