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應澤
(安徽省蕪湖市文化館,安徽蕪湖241000)
關于建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的思考
——以安徽省蕪湖市為例
肖應澤
(安徽省蕪湖市文化館,安徽蕪湖241000)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蘊含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識,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質和蓬勃生命力。近年來,很多地方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來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文化自覺的做法,值得肯定。遴選典型代表性項目精心打造,分類構建、多層展示,綜合運用現場展示與虛擬技術,尊重歷史,還原本真,是對建園的基本要求。
非遺;遴選;分類構建;全息技術;本真
近年來,安徽省蕪湖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建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作為方特主題公園的第三期。蕪湖市是一個經濟并不十分發達的省級次中心城市,在成功推出“方特歡樂世界”、“方特夢幻王國”兩大國際級的主題游樂公園之后,又做出如此大氣魄、大手筆的文化產業滾動發展謀劃,體現了決策層的戰略眼光和擔當意識,這一令人振奮的文化產業項目,無論從文化層面的觀照還是從社會、經濟等層面的利好來看,都十分重要和必要,如果建設得科學合理,定將惠及后代,澤被千秋!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蘊含的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識,體現著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筆者想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建設,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
我國的“非遺”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根據中國非遺網消息,目前我國的非遺資源達87萬項,進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有7萬項,世界級“非遺”已達34項,排名世界第一。如何在一個園中選用富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來展示其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確實是個難題。筆者以為,發展文化產業必須以對文化的敬仰與尊重為前提,應結合本地實際,首先選擇我國的世界級、國家級“非遺”典型項目來精心打造!譬如本地的宣紙制造工藝、蠶桑絲織技藝、鐵畫煅制技藝、無為魚燈等,因為這些都是“品相”杰出——具有人類智慧杰作的突出價值,“血統”正宗——對相關地區及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有特殊價值,“生存”頑強——即能體現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能擁有相應的傳承機制的項目。所選項目建設要在有關專家指導下進行,以杜絕其無端流變及異想天開。
我國目前關于“非遺”,共分為十大類:(1)民間文學;(2)傳統音樂;(3)傳統舞蹈;(4)傳統戲劇;(5)曲藝;(6)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7)傳統美術;(8)傳統技藝;(9)傳統醫藥;(10)民俗。博覽園可以考慮分類建設,這樣既便于受眾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參觀,又能照顧到受眾根據自己的知識需要和興趣點重點觀瞻,還能方便受眾從中進行比較、辨別、聯系。多層展示主要是指利用電腦界面,既有淺顯的概述,也有較深層的知識傳達,為受眾提供多層選擇的可能性。例如:作為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民間工藝品——年畫,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也是民間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和工具,我們可以將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的年畫集中展示,讓受眾了解幾類年畫的風格、手法、題材、歷史、發展脈絡、代表性傳承人等方面的知識;熟悉年畫的工藝大致都是:畫稿、構線、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繪、裝裱等幾道工序。再深層可以讓受眾了解到年畫的分類,如按印制工藝可分為:木板、水彩、撲灰、膠印等。按著色層次可分為:單色、黑白、彩色等。這樣,受眾可以只是走馬觀花式的比較著看看幾類年畫,也可以參考文字、圖片等作一步步的深入了解。
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前者的文化成果主要是以物質形態存在,如建筑、運河等,后者當中雖然也有在最后轉化為物質實體的,但其主要方面是在創作的過程之中。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遺”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主要包括:(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遺”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非遺”具有較強的技術性、行為(實踐)性(儀式、節慶)、符號性(知識體系)、口頭傳承性等特點。所以,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對象主要是“物”,而“非遺”主要展示的重點不是物質性的成果,而是技術、行為、觀念及符號系統等,可以說,“非遺”的展示要比物質文化遺產復雜得多,艱巨得多。我想博覽園可以引進“非遺”傳承人駐場展示,打造文化街,同時銷售“非遺”產品、紀念品等。如國家級“非遺”項目“蕪湖鐵畫鍛制工藝”,可以邀請傳承人根據客人要求,現場鍛制側面肖像、小動物等,作為旅游紀念品,備足各類鐵畫貨源供客人選購。此外,以全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聲、光、電高科技手段在博覽園里應得以充分綜合運用,所謂全息技術就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技術,目前分三種:(1)空氣投影和交互技術;(2)激光束技術;(3)360度全景顯示。全息投影技術是真正呈現3D的影像,可以讓受眾從360度的任何角度觀看影像的各個側面,并無需佩戴眼鏡,舞臺上立體的虛擬物(人)栩栩如生(目前日本的舞臺上運用較多)。我想,以全息技術作技術支撐,可以很好地打破時空的局限性來展示眾多“非遺”項目,還能方便受眾的參與和互動,增加文化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才能讓一園呈現全國眾多代表性“非遺”項目成為可能。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文化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洋化”、“簡化”、“商業化”、“游戲化”、“粗鄙化”甚至“惡搞化”之風日益猖獗。我想,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一定要力爭尊重史實,返璞歸真,深刻挖掘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要喚起全社會各不同階層、各年齡段人們的文化自覺和對于本民族、本地區文化遺產的真實記憶;營造全民保護、熱愛“非遺”的良好文化氛圍;擔負起促進民族認同,維護文化多樣性的時代責任。千萬不能想當然地拿“非遺”作商業資源,不負責任地搞些似是而非的娛樂項目,玷污了文化,更誤導了認知,貽害無窮!此外,要根據“非遺”的特點,以文化為主線,盡量完整再現其過程,展示其流程,概述其影響,說明其現狀等。比如“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就應該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以及由此生產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織錦和緙絲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中衍生的相關民俗活動、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做出的重大貢獻、并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的深遠影響,還應該介紹這種傳統工藝及民俗仍活態保存在今天的江、浙的太湖流域及四川的成都地區等。值得一提的是,博覽園應該重視蕪湖、安徽本土“非遺”項目的建設,可以開辟專園。另外,要對各項“非遺”的核心技術內容加密,防止非法外泄。誠然,讓一個企業自主投資建設的博覽園,承擔過重的政府文化職能,確實有失偏頗,如果政府能夠從文化、經濟等方面大力支持、全面引導,將會更加有利于博覽園的文化功能的彰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發揮。
以上是筆者對非遺博覽園建設的幾點思考,包括對項目的遴選、分類構建、多層展示、高科技運用及確保項目的原汁原味等看法,旨在為博覽園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G123
A
1005-5312(2016)05-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