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龍秀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淺談幼兒舞蹈教育中的口傳身授能力
司龍秀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幼兒舞蹈教育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教學內容簡單、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在培養幼兒的表現力、想象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功能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近些年來幼兒舞蹈教育受到了愈來愈多人的關注。人們用舞蹈來教育子孫后代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時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西周時期制禮作樂時制定的《六大舞》、《六小舞》、《舞勺》、《舞象》等樂舞——用來教育貴族子弟,讓他們既在接受美育的同時又能強身健體、學習作戰技能。由此可見,人們用舞蹈來教育子孫后代的歷史極為長遠。
幼兒舞蹈教育;口傳能力;身授能力
幼兒舞蹈教育主要是針對3~6歲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此階段,幼兒已可以借助部分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想法以及內心世界等,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幼兒通常要借助肢體語言——面部的表情、手臂與腳的擺動、生氣時的跺腳等來表達內心世界等。
幼兒舞蹈教育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促進幼兒的身體發育,塑造幼兒健美的形體姿態,開發幼兒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增強幼兒身體的協調性、柔韌性、表現力等綜合能力,同時提高幼兒的審美意識,使他們在欣賞美、體驗美、感受美的同時,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啟迪,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舞蹈作為一門肢體藝術,主要是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抒發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等。換而言之,幼兒舞蹈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幼兒舞蹈教學則更加具有直觀性,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直接了解到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因此舞蹈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時要考慮到舞蹈的特殊性,選用與舞蹈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即口傳身授教學法。
口傳能力,即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幼兒舞蹈教育同其他初高中教育、本科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由于幼兒舞蹈教學面對的對象通常都是3-6歲的幼兒,他們知識儲備量、智力水平以及理解力等都遠遠要低于我們成年人。因此,教師在從事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情況,語言表達要清晰準確、簡單扼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條理清晰同時還要具有啟示性。
拿中國舞蹈家協會中的中國舞蹈考級《說句悄悄話》舉例,該舞蹈主要針對幼兒的頭部訓練,使幼兒通過該舞蹈的學習能夠初步認知頭部的運動方式以及訓練頭部的靈活性。其訓練內容主要包括低頭、仰頭、點頭、搖頭四個部分。具體拿仰頭來進行講解,準備動作:保持頭部的正中位置,眼睛自然平視前方。在此基礎上伴隨吸氣時讓你的下巴頦向上方抬起,讓你的下巴頦去找尋天花板的方向。與此同時,你能感受到脖子前側的肌肉會隨著下巴頦的向上抬起而得到拉長、延伸,視線則要隨頭部的運動方向慢慢向上抬起。注意:仰頭的過程中不能吊脖子,脖子始終要梗住、保持脖子的直立,動作講解要清晰規范。
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語言除了要清晰準確、簡單扼要外,還要親切、形象、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教師的每句話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求教師講話不能過于嚴厲、僵硬、苛刻,否則學生的精神將會一直處于一種緊張狀態,失去對舞蹈的表演欲望,容易產生逆反情緒,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有耐心、愛心以及責任心,同時還要及時給予學生以肯定和鼓勵。
眾所周知,舞蹈是以舞者的身體作為媒介去傳情達意、表現作品的主題等,這就決定了舞蹈教師的身授能力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舞蹈動作都可以用語言都做出全面、詳細、準確的講解,有些舞蹈動作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
身授能力,即舞蹈體態語言的表達能力,也就人們常說的示范能力。示范,是指舞蹈教師在教學時要親自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將所要教授的新知識傳授給大家,通過塑造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供學生進行學習、模仿。因此教師示范的動作一定要準確無誤、節奏鮮明同時要包含充沛的感情與熱情。拿幼兒舞蹈《小浪花》(腿的練習)舉例,其動作難點在于在保持基本坐姿(后背立直、雙腿夾緊向前伸直、雙腳加緊繃直腳尖、雙手斜下手位位于體側指尖點地)的狀態下,左、右兩條腿先后向上抬起45度,在這個過程學生容易出現彎腰弓背的問題,其原因是學生過分想將腿部抬高至45度,甚至更高的位置,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時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做出示范,供學生觀察、模仿。
綜上所述,舞蹈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科目,無論時代怎樣發展、變遷,“口傳身授”仍然是幼兒舞蹈教學中一種重要或主要的教學方法,并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沿用。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即口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方能幫助幼兒了解舞蹈動作的形象、結構以及內涵,從而使幼兒建立正確的舞蹈動作表象,并較快地掌握舞蹈動作的要領。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G613.5
A
1005-5312(2016)05-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