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敏
(遼寧大學文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中國古代藝術的文化學簡說
王素敏
(遼寧大學文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這種特質文化下,中國古代藝術呈現出直覺把握世界和情感體驗世界的基本特色,體現了古代藝術的人倫本體性特征。
古代藝術;人倫文化;情感直覺
中國古代文化是一種“家”文化,是一種封建家長制文化。在這種文化下所孕育的社會生活和法律,首先是人情的,是以“己”為中心向外推延的一輪輪關系。
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具有主導的作用,他倡導人情人性的關注,因此中國古代文化是一種儒家主導的人倫文化。這種人倫文化凌駕于政治法律之上,人們往往注重的更是道德的人倫關系。
倫理道德問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中國古代道德觀念的特殊性,客觀上必然地決定了情感在中國古代藝術本性觀念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藝術在其本質上被認為是用來喚起、表現、培養和提高個體內在倫理道德情感的一種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手段。因而,中國古代藝術是一種以人倫為本體特征,以直覺體驗為把握方式的情感體驗。
(一)以直覺體驗把握世界
中國古代藝術以直覺體驗作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思維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西方人長于嚴密的邏輯推理,中國人則往往簡化思維過程而直奔主題。因此,中國人思維呈現出直覺性特征。中國古代藝術思維理論的直觀性主要表現對對象生動形象的體味和描繪中,整個描繪的過程是非邏輯的,可感知的,然而又是有其自已的程序的,這種程序又無不體現理論的實在性,表現出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特色。
藝術中的這一直覺體驗具有整體性特征,它貫穿于作者的構思、創作和讀者的體驗。它使藝術主體在藝術創作或欣賞中,從來都將對象視為一個與自己平等的具有生命的個體。在直覺體驗中把握藝術對象的特點,并與之融為一體。這種直覺性體驗講求的是一種靈感,一種對于世界的頓悟和感性把握。
(二)以情感體驗為基本特征
中國藝術中的情感體驗特征不同于西方藝術中的邏輯、概念、推理。中國藝術中的情感體驗則體現為抒情性的特征。這種抒情性則源于“中國古代文藝史抒情藝術的早熟及對于各種文藝形式的創生。”隨著中國古代的“詩”與“樂”兩大抒情藝術的逐漸成熟,它們呈現出強烈地藝術感召力,并不斷地引發其他藝術門類的產生與發展。也正源于此,這種抒情藝術被封建統治者們所看重,成為了統治者們進行統治教育的手段,得以長久不衰地流傳下來。
在中國藝術史上,儒家最先提出強調藝術與情感的關系。“詩言志”是中國古代倫理學史學觀的綱領,也是中國古代文藝觀的綱領。“言志”既與個人志向和理想的表達相連,同時也與個人情感的表達相連,而并非只是純理智的不含感情的說教。由于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占著主流意識,成為統治階級維護和鞏固其階級統治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而,儒家藝術情感本性觀念,也就成為中國古代主流藝術觀念,并經各朝各代之發展而逐漸成熟,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
與儒家相互補的道家也肯定藝術的情感體驗。道家沖破了儒家“怨而不怒”的傳統,敢于表現一種憤激批判的情感,以屈原、司馬遷為代表的人物思想則體現了這一傳統。道家給中華民族的藝術注入了一種桀驁不馴、慷慨悲歌、氣吞山河的精神和情感。另一方面,道家對人們體現出一種人倫上的關懷,并開拓出一種平淡天然之美的藝術境界。當情感在社會中受到傷害時,道家為人們提供了自然的力量:在與自然的親密無間的接觸中,得到大自然的撫慰與愛護;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可謂是對種傳統的實踐,“但使愿無違”則表現了詩人求得凡世安寧的愿望。
古代藝術關注的是現實的人倫關系,它體現為一種此岸關注。“知行統一”強調有用的知識必須踐行于實際,注重對當下的、現實的行為的關注。在生活中,對諸如光宗耀祖、見義勇為等行為的提倡也是一種現實人倫關系的體現。在藝術上,這種人倫文化的體現也是非常明顯的。儒家強調入世精神,強調文藝的教化功能,有利于處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因而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藝術在發展中便開始以儒家標準進行人倫教育,開始對圣人的追隨。在差序格局的中,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儒家的“進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克己復禮”等人格標準也成為現世主體人格修養的標準。
總體來說,中國古代藝術的人倫本體特征表現為對現世的關注,是一種此岸的、強調現世價值的抒情性體驗。藝術強調生命的時間感,關注一種時間即逝下的現實。從而對有限人生的珍惜則使古代文人有了一個共同的心理定位——修身齊家,這是一種對自身價值實現的追求。這種追求體現了中國人倫文化中的“自我主義”,同時也體現了對古代社會的基本社群(家)這一組織的重視。而在這種追求之下必然產生一定的序位觀念。因而,人倫序位也成為古代文人反映在藝術中的一種重要的人倫體驗。
[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凌繼堯.《樂記》中的藝術學思想[J].藝術百家,2010(04).
J05
A
1005-5312(2016)05-0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