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甘肅蘭州730030)
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及應用研究
宋偉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甘肅蘭州730030)
當今美聲唱法代表了歌唱的最高藝術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聲樂藝術中開始出現了多種體裁形式和唱法,美聲唱法也逐漸被國人接受,回顧美聲唱法在中國的傳播歷程,探索其在中國的發展道路,這將會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學術課題。
美聲唱法;發展;中國特色
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的宗教音樂,最早源于“閹人歌手”。后來將“閹人歌手”的唱法保留下來,經過改良形成了現在的意大利古典唱法。美聲唱法首先在歐洲盛行,20世紀初才傳入我國,雖然經歷了波折但是其在我國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接納,并以其藝術魅力征服了民眾。
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在創作初期美聲唱法在中國一枝獨秀。其歌曲題材多以藝術或者喚醒民眾救國意識為主。由于當時美聲唱法初入中國,并且唱法比較自然,因此對民族民間的唱法沒有什么影響。建國后,美聲唱法有了進一步發展,但是“左傾”思想又再次阻礙了美聲唱法前進的步伐,但此時開始了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融合的初步嘗試,歌劇《江姐》就是成功的典范。1977年的“撥亂反正”,迎來了美聲唱法的春天。改革開放實現了音樂創作的多元化,美聲唱法獲得越來越多的專業認可,進入了突飛猛進的繁榮時期。其中更是出現了大量的歌唱家,他們在國際樂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讓世界為他們特有的東方氣質和民族神韻而驚嘆,為我國聲樂藝術事業贏得了榮譽,同時對中國的美聲唱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美聲唱法要想在中國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吸收其他藝術的精華,并且消化吸收,將其變成自己的東西,并應用在美聲藝術中。美聲唱法要想在中國發展,既要迎合中國漢語發音的“字正腔圓”,又要保持其傳統特征。美聲唱法的繼承與發揚,必須提高民族演唱藝術的學習意識,吸取民族唱法中的精華,這樣既掌握了美聲唱法,又融入了民族風格。
既然是中國特色美聲藝術,那么就必須有中國特有的東西。新時代美聲唱法的發展對音樂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復合型音樂人才,例如:吳碧霞,她被稱為“中西合壁的夜鶯”,其在民族、美聲兩種唱法上都有很深的造詣。美聲唱法與其他唱法的融合,將會打破千篇一律的發聲格局,實現多種風格并存的局面,從而使我們的發聲更加具有科學性。
美聲唱法在發展的同時,其唱法的科學性也獲得了認可。例如:秦腔,它是由于受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高原特有的凄涼唱腔。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秦腔已經無法滿足當今青年的審美情趣了,于是秦腔的接受度普遍降低。為了保護文化遺產,使更多的人接受秦腔,很多秦腔演員開始運用美聲唱法,通過放松喉嚨克服擠、緊的用聲習慣,同時改革樂隊、音樂等,從而使秦腔被更多的人接受。例如:《千古一帝》、《遲開的玫瑰》等,都流漏出聲樂歌唱的技巧的痕跡。其實,從科學上講,無論哪種唱腔,他們基礎訓練的方法和標準都大同小異,例如:氣息下沉、喉頭穩定、以及聲音高位置等。在這方面人們的觀點基本上一致,沒有本質區別,例如:唱美聲的金鐵林,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歌唱家,如宋祖英、彭麗媛等,這就證明唱法是相通的,基本上大同小異。
美聲唱法從產生到傳入中國已經過了很多年,其取得非常耀眼的成就,并且成為了中國歌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歡慶成果的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美聲歌唱家主要是為普通百姓服務的,沒有這些聽眾也就沒有所謂的藝術發展,因此歌唱家應當把唱好中國歌曲當成畢生的事業,否則總有一天將會被觀眾遺忘。在過去艱難的歲月里,美聲唱法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生根、發芽、以及結果,主要是由于前輩的歌唱家或教育家,在用美聲演唱中國歌曲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例如:蔣大為、李雙江、彭麗媛、吳雁澤等,這些藝術家都為提高本民族的藝術素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大多數美聲歌唱藝術家應當多在國內演出,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從而更好地為百姓服務,提高百姓生活質量,早日實現小康社會。中國作品的演唱,也是檢驗美聲唱法的重要標準之一。眾所周知,美聲唱法源自于意大利,其是否能與中國唱腔相融合,將會是對其最大的考驗,如果考驗結束了,成功了,一切皆大歡喜,美聲唱腔將與中國民族藝術共存;如果失敗了,美聲唱腔只會短期留在中國,留在觀眾的印象里。由此可以看出,美聲唱在中國音樂藝術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我要抓住其特點,將其運用到中國美聲唱腔中,實現二者的融合,使其更好地為中國歌曲服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聲唱腔在中國生根、發芽、以及結果,美聲唱腔被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接受,我們在吸收其他藝術精華的同時,也要保持其獨特性,這樣才是中國特有的美聲唱腔。同時鼓勵中國歌唱家演唱中國歌曲,我創作的歌曲是要給中國普通百姓聽的,因此用美聲唱中國歌曲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美聲唱腔在中國音樂藝術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1]田丹丹.簡述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史[J].音樂教育,2014(02).
[2]孔令宇.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研究[J].教育在線,2013(05).
J616.2
A
1005-5312(2016)08-0100-01